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本人发现福州市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多停留在起步阶段,如选址、竖立标志牌,而且在二十一个防灾避难场所中,有1个已不存在但仍然标识为避难场所;有7个为山地公园,公园内大部分地方坡度过大,容易引发二次灾害,不适合作为固定的防灾避难场所;有4个位于闽江畔或者福州内河边,存在被洪水淹没的安全隐患。这些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从选址到内部规划缺乏专业的理论指导。为了完善福州市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理论,明确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更系统及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本文进行了如下研究:首先,通过对城市灾害的种类、特点的分析归类,简单介绍城市综合防灾的系统理论,总结出城市灾害的5种类型,通过城市灾害发生过程中绿地起到的作用,提出城市绿地防灾是城市综合防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通过对国内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难建设现状研究总结出我国防灾避难建设主要问题。其次,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实地调查、文献的检索总结出城市绿地防灾避难机能的6种表现形式,并对国内外的防灾避难实践经验进行了归类和总结,为我国的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本文将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分为三类,分别为中心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临时避难场所,通过对日本防灾避难以及我国已成功建设的防灾避难场所总结,得出了防灾避难场所规划的原则、选址的基本要求,并通过对资料的系统分析以及相关数学理论的学习,提出防灾避难场所的布局理论,确定三类防灾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和规模,给出有效避难面积、容量的计算公式,并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城市防灾避难场所分布的问题。最后,以国内的一些实例总结城市绿地固定避难场所的理想的布局内容,主要包括出入口的人性化设计、广场的合理分布、道路系统的完善、生命线工程的建设、植物配置等方面的理论。本课题在泉州市和福州市园林工作人员的配合下实地调查了两市的所有避难场所,分析了福州市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建设的现状,绘制出福州市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的分布及服务半径图,发现福州市城市绿地建设情况良好,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初步取得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选址不科学、分布不合理、人均防灾避难绿地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防灾避难体系等问题,从而提出今后建设改进的方面,如总体规划,形成网络;科学选址,深化设计;合理布局,突出功能;宣传演习,预防在先。在理论建议的同时,绘制出福州市避难场所理想的布局图作为讨论。最后,将福州市第一个防灾避难场所——温泉公园与福建省第一个防灾避难场所也是建设较为完善的防灾避难场所——刺桐公园进行了对比,对温泉公园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为今后其他防灾避难场所的建设提供借鉴。通过对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规划的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希望能够完善城市绿地防灾避难场所规划理论,能为福州市今后的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工作以及其他相关城市的避难场所建设问题提供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