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受害者》中利文萨尔的自我建构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di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索尔·贝娄毋庸置疑是当代最著名的美国犹太作家,他以对“当代文化富有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获得197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三次美国全国图书奖、普利策奖及第一位获得国际文学奖的美国人。他著有12篇小说,2篇非小说文学作品及6部文集。本篇论文运用存在主义理论来分析贝娄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受害者》主人公利文撒尔的自我建构。整篇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索尔·贝娄的生平、作品以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且陈述此篇论文的目的、意义及方法。第二章对存在主义的起源、发展、影响及其代表人物作了简单回顾,并分析了贝娄主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元素。第三章着重分析了利文撒尔的异化。利文撒尔被家庭抛弃,又生活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面对荒诞的行为,猜疑、不安、焦虑、恐惧占据着他的心灵。他渐渐开始自我隔绝、用异化来保护自己,生活在“自欺”之中,并认为“他人即地狱”,以此逃避他所应当承担的责任。第四章主要论述了利文撒尔的觉醒。利文撒尔开始正视自己: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应该成为社会自我还是个体自我?我应该缺乏人性还是超越人性?他顿悟到必须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选择尊严。恰如其分的人性才是最佳选择。利文萨尔还醒悟到:“存在先于本质,宿命论是无稽的”,“人是自由的,能自由选择”,并开始自我调整。第五章见证了利文撒尔的自我认同。在其精神之父斯诺斯伯格的指引下,利文撒尔寻回了真实的自己,重新融入了社会,找到了更好的工作,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开始担当责任、关爱身边的人,和宿命论道别。从此,利文撒尔走上了一条自我重生之路。最后一章总结了此篇论文的观点以及索尔·贝娄的伟大之处。通过利文撒尔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从自我隔绝、异化,到自我觉醒和自我认同,《受害者》揭示了贝娄的人文关怀。
其他文献
塞林格笔下的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所探讨的主题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头脑灵光、不愿意长大的青少年所发出的意味深长、极度痛苦的呐喊。相反,小说本身所蕴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且
学位
独立主格是存在于英语语言现象中的一种特殊的句法结构。从句法的层面讲,独立主格与限定性分句有相同的功能,而其结构却与限定性分句的结构截然不同。从语义的层面上讲,独立主格
学位
小说源远流长,却又成熟较晚,所以它就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得以吸取各种文学之长,熔铸各种艺术手段,因此它一直是被广泛使用和欣赏的一种艺术类型,而小说的创作则是人们一直密切关注
随着中国日益加快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确定了“走出去”的文化战略。在经济全球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文学作品的译介和传播对于不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