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本质上起着修饰作用。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发表,标志着隐喻研究全面进入认知阶段。认知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植根于语言中,也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思想和行为中。隐喻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认知客观世界的主要工具。因此,隐喻被提到了人类认知和交流的中心地位,隐喻研究也不再是修辞学和文学评论的对象,而是引起了不同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人类认知识解和思维方式的隐喻和转喻常常交织在一起。Jakobson(1960:370)认为,诗歌中存在着相当的融合,“相似性被附加到了邻近性上,转喻带有一点隐喻性,而隐喻带有几分转喻的色彩”。所以,有人认为转喻和隐喻的相互关系就好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共存于同一语言表达形式中,而且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国外的认知语言学家提出了几种互动模式,它们分别是Goossens的“转隐喻”,Radden和Barcelona的隐喻的转喻理据,Riemer的后隐喻和后转喻,以及Geeraerts的棱柱形模式。情感在人类的精神和社会生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情感并不是语言现象,但是语言却是研究情感的最佳途径。人类的情感丰富多彩,喜,怒,哀,爱,怕被归结为最基本的情感概念。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隐喻和转喻在情感概念的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但是转喻和隐喻在这一范畴内的互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转喻和隐喻理论为基础,以情感范畴为研究课题,通过对“喜、怒、哀、爱、怕”五种基本情感概念的分析,着重讨论转喻和隐喻在情感表达中的互动模式。研究有两个方面的发现:首先,情感概念的表达不是单一使用隐喻或者转喻,两者同时出现在同一情感表达形式中的情况非常普遍;其次,在情感表达式中,隐喻和转喻通常是以隐喻的转喻理据的模式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