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岩溶发育区孕育了复杂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及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对越岭隧道的建设和岩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攀枝花北部地区地处扬子地台西南缘,区内可溶岩地层具有分布面广、岩性纯、岩溶水资源丰富等特点。受到地质构造控制及地层岩性差异的影响,可溶岩地层在非可溶岩地层的挟持下呈条带分布,形成了相互独立的岩溶系统。古近纪初期以来,攀北地区岩溶系统在横向河流深切的背景下,地下水循环深度增大,岩溶向深发育强烈,恶化了越岭隧道建设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给隧道建设带来了始料未及的难度并诱发了多种岩溶生态问题。论文针对攀北可溶岩地区特有的自然地质背景和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利用高精度DEM高程数据并依托GIS平台采用高程-积分法、洼地溢流法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该地区地表岩溶发育特征和机理;依托导师的攀枝花至盐源段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水文地质专项,利用属性评价方法对格萨拉隧道典型岩溶段的涌突水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通过上述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攀北地区地处川西高原南部和滇东高原北部,地势北高南低,地形的成层性较为清楚,一至三级夷平面由北而南依次分布;雅砻江为区域排泄基准面,于研究区域的东部位置由北向南纵贯;魣鱼河位于区域内中部地段为中间排泄基准面,乌木河及透底河等魣鱼河上游支流为区域局部排泄基准面;研究区地层最新为第四系最老为震旦系,在此期间地层均有出露,可溶岩地层主要存在于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寒武系地层有些许可溶岩发育,可溶岩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灰岩;研究区多期次、长期的构造运动复杂了区域地质条件,褶皱极为发育且遭受不同时期的断层切割,构造形式多样且格局复杂;(2)基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垂向叠置关系以及可溶岩的矿物特征,将可溶岩地层分为间互状碳酸盐岩岩溶层组、纯灰岩岩溶层组、不纯灰岩岩溶层组;根据岩性特征的差别和地下水循环的模式判断岩溶水主要以管道流或裂隙流运动;基于GIS平台提取研究区的高程变异系数、地表粗糙度及岩溶负地形等指标对地形地貌及地表岩溶发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构造运动和岩溶剥蚀是导致高程变异的主要因素,岩溶负地形主要分布于2850~3050m、2450~2650m、1850~2250m的高程段中,这些高程段代表了研究区主要岩溶发育时期,体现了该地区岩溶发育的向深性和继承性的特点;(3)基于研究区岩溶水文地质特征及岩溶发育规律,分析攀北地区岩溶涌突水危险性的控制因素。随后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提取攀北地区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的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指标进行单属性测度分析,利用改良的线性内插公式赋值权重后进行综合属性测度分析并构建攀北地区岩溶隧道涌突水危险性评价体系;(4)选取拟建格萨拉隧道K162+800~K163+932典型岩溶段为研究对象,选取岩石可溶性、不良地质构造、负地形面积比、岩层产状、地形地貌、地下水位与隧道底板的距离为指标构建攀北地区岩溶涌突水危险性评价体系,根据置信度准则判断隧道典型岩溶段的涌突水灾害风险等级;并将评价结果与THK法进行对比验证分析,判断评价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