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效益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社会经济的进步必然拉动效益的提高。单纯的经济效益已不能全面的反映效益水平,因此综合效益的研究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评价人参用地的综合效益就是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集合的角度,采用可量化的指标,直观地、直接地对比不同参地的综合效益。通过可感知、可量化的指标分析人参用地的规模和类型的比例关系,为参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参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指标。本文根据集安市地貌特点,将集安市人参用地划分为老岭以南、老岭以北和鸭绿江沿岸三个区域做为效益分析的地域单元;依据人参主要种植方式将人参用地分为园参和林下参做为效益分析的基本类型。采用遥感影像解释、问卷调查、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等方法,收集1997-2007年集安市人参用地的空间分布、面积、产量、产值、参业从业人员和报酬等基础数据,采用室内分析方法获得土壤养分的资料,采用SPSS软件和地统计学的分析方法对集安市不同类型和不同地域的参地效益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集安市人参用地的综合效益中经济效益占的比重最高,老岭以北为集安市人参用地的主要分布区,其综合效益中林下参占的比重已由1997年的零比例上升为55%以上。参业是集安市的支柱产业,但参地的种植应控制在合理的区间内,根据适种参林地的统计,集安市参地发展的极限为20355.33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