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一般指看或者读别人写的文章。随着文字记载的开始,人类活动中就出现了阅读。现代社会的人们己将阅读看成是同衣、食一样的日常生活需要。通过阅读,人们可以吸取人类几千年来积累起来的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科技文化水平;可以借助书本上的知识认识客观存在的世界,不断扩展自己的认识领域;可以吸取和传递文字信息并与他人交流、与社会沟通。但对于教学设备薄弱的农村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应如何对其进行阅读指导,从而让学生从小从简短的语段中获取相关信息,这就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了。作为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孩子们从在家依赖父母逐渐发展成为在校依赖老师。城市里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主要以一些以图为主的色彩鲜明的儿童绘本,他们的阅读能力需要在课上通过老师的指导而获得。但作为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校园环境、学习条件仍十分落后,以图为主的、色彩鲜明的儿童读物对他们而言是奢侈品。他们大多为留守儿童,即使某日久未见面的父母返程回家,父母们第一想要满足的也就是孩子们物质上的必需品,并非精神食粮。以笔者所在农村小学的教学经验总结,同学们没有任何书本的熏陶,没有临睡前父母的故事催眠,他们的阅读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大声地读与背。死记硬背就不存在对课文的理解,谈何而来的想象及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低年级的学生从跨入小学校门那一刻就已开启对老师的依赖于信任,学生要想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以此进行课外阅读,那教师对学生的课内阅读指导至关重要。实践总结,在阅读教学上,教师指导得好的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比较好。无论是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的培养还是对课文的初步认识都明显的好于其他班级。农村教师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大都成为了提升农村低年级语文课内阅读的绊脚石。青年教师的来去匆匆,造就了农村教师的老龄化趋势。教师照本宣科领读,学生的生搬硬套和死记硬背浇灭了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好奇与激情。除此之外,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之落后令人堪忧。农村的小学生因见识少,遇到一些科普类的文章以及需要情感共鸣的诗歌时,没有多媒体设备的辅助,谈何而来的丰富想象?没有多彩的校园文化,没有浓厚的读书氛围,即使在教材合理安排的情形下,也无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在课上掌握了阅读方法,喜欢上阅读,才会多读书,读好书,那才当之无愧地成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那么一个儿童在他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怎样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学习阅读”呢?笔者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教育实践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激趣、整体把握课文以及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指导和巧妙地评价方式来进行。要想让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教材进行有效的交流,那就必须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而最有效的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课堂上的导入、情境和图片着手,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诱发学生的表现欲,进行情感审美的体验。学生唯有对文本产生了兴趣才能爱上阅读,走进课文。唯有激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才能在整体把握课文时通过层层诱导来引发思考,通过思考实现情感体验与读者产生共鸣。然而在激趣中,如何通过诱导来整体把握课文,这需要教师技术性的课堂用语。教师巧妙的导语运用,整体感知时的语言提炼,结尾用语的精心设计都将为课内阅读的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仍需要教师的“哄骗”,赏识教育中的激励性评价、个性评价能让学生乐读,树立自信享受到阅读带来的成功。通过对全州县安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内阅读指导,学生们的阅读课堂有了很大改变。从阅读课堂上学生们的神情、动作、语言等都可体会到学生们对阅读已产生极大的兴趣,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有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