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对翻译是一门独立学科的认识的深入,有关翻译理论的种种探讨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在众多的理论探讨中,译者的身份及地位的论题受到了极大的关注。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对译者的探讨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人们对翻译活动的分析也从原先囿于原语文本的语言转换层面上升到历史文化层面,尤其着重探讨译者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的主体意识的体现。本文首先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必要性,然后以此为理论前提,较深入地分析赵元任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汉译本。赵译本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传世的经典译本,是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发挥了恰如其分的作用的体现。本文从文体、修辞技巧(包括双关和仿拟等)和文化涵义词(专有名词和文化特定物)等三个方面研究译者是如何实现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最接近的转换。赵元任汉译本生动晓畅,适合青少年阅读。此书的叙事(包括书中的十多首诗歌)全用语体文(白话文)翻译,为使书中的对话活灵活现,又恰到好处地采用了一些北京方言。对于原文中被众人认为是“不可译的”文字游戏,双关语和仿拟等,赵元任都创造性地进行了翻译,合理的采用了替换,添加或是转换等翻译策略,使得汉译本读者最大限度的领略了原文带给读者的乐趣与感受。而对于原文中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或短语,赵元任也不同程度的选择了改写的手段,将一些中国读者未曾接触和无法理解的词汇翻译成大家熟知易懂的对应物,从而有效的填补了原文本在目的语中的文化空白。从译本的分析不难看出,翻译过程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主体性投入的创造过程,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具有许多不依赖于原作这一客体而存在的独立性,要达到翻译的目的,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对于翻译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整个翻译过程的新探索,更好的描述和解释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多种现象,为翻译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