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印证的融资顺序理论不同,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现象,对此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讨论并提出有力的解释证据。然而,以往的这些研究主要是在现代金融学基础上展开,假设市场参与主体是理性的“经济人”,忽略了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存在的非理性行为偏差,所得结论难免有偏颇之嫌。将心理因素纳入考虑范围的新兴行为金融学是这一领域的新视角,它涉及到了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和管理者的非理性行为偏差,所以,当我们从非理性认知与行为偏差中这一视角来研究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极有可能可以为这些资本市场中存在的谜题提供更新更全面更具有说服力的研究证据。首先,本文在文献阐述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理论与实证考察股权融资偏好现象背后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借鉴行为金融学既成的研究成果来重点研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现象下的本质根源,以期能出更加完善和现实的结论和解释。根据行为金融学的研究理论,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由于可能存在的非理性认知偏差,因此投资者在进行投资选择时会表现出非理性行为偏差;上市公司管理者极有可能会抓住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所导致的股价波动的机会来进行股权融资,,因此,在我国资本市场创建时间不长、投资者不够成熟更容易受非理性因素干扰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管理者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其次,本文通过数据统计来考察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并运用行为金融学中市场时机理论来研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行为。本文以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在2010-2014年的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通过面板Logit模型构建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指数而展开实证研究。最后,在总结和分析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市场、政府、公司、投资者四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我国的股权融资偏好现象,也为监管部门制定相关的调控政策提供了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