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革命使人类摆脱了农业社会缓慢的发展速度,进入了工业社会。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并将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从而导致了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所引发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洪涝干旱等气候灾难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气候变化问题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是科学问题,更是各国争夺温室气体减排权和发展空间的政治博弈。气候资源作为全球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国际社会缺乏有力权威的情况下,气候资源很难得到有效配置,“搭便车”现象难以避免。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起,主要国家及国家集团就开始围绕减排与发展问题展开了复杂的博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了包括《京都议定书》、巴厘路线图、《哥本哈根协议书》在内的一系列共识。当前,国际气候谈判处于后哥本哈根时代,各国在争夺碳排放权与发展权的基础上,又逐渐展开了争夺低碳经济话语权的博弈。“碳政治”已成为气候政治在当前的最佳代名词。“碳政治”的产生以气候科学研究以及20世纪60、70年代起源于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为背景,并随着气候谈判进程而发展。当前在国际“碳政治”博弈的过程中基本上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大阵营并存,欧盟、伞形国家集团和77国集团加中国“三足鼎立”的局面。随着各国利益诉求和气候政策的变化,两大阵营内部出现分化、组合,博弈变得更加多样、复杂。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最大的碳排放国,面临“碳”话语权缺失、碳排放空间受限以及国内经济转型成本巨大的困难。中国如何在“碳政治”博弈中占据有力地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以维护发展权为前提,在团结发展中国家并加强同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发展以新能源技术为核心的低碳经济,是中国在“碳”政治博弈中取得先机的主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