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关于肝门血流阻断方法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上。不同血流阻断方式行肝切除术后对肝细胞再生的影响仅有少量的动物研究,而对合并肝硬化肝切除后肝再生的影响鲜有报道。我国肝癌病人多有肝炎后肝硬化背景,因此本实验研究在建立肝硬化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比较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式对肝切除术后残肝功能及肝再生的影响。方法:以传统皮下注射50%四氯化碳加酒精的方法制作SD大鼠肝硬化模型。入肝血流阻断方法为:1.pringle法组(PR组)2.半肝血流阻断法组(hemihepatic vascular occlusion,HH组)3.保留半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法组(hepatic inflow occlusion without half-hepatic artery,WH组)4.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SH组)。所有大鼠根据Higgins法行70%肝切除,并在术后0h、1d、3d、7d共4个时相点收集大鼠血液及肝组织标本,以测定各组酶学(ALT、AST、ALB)和肝组织学改变,并测定残肝再生率,应用逆转录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IL-6、CyclinD1、PCNA的表达。结果:①肝硬化模型制作的死亡率为5.9%;肝硬化制作成功率为86.7%;肝硬化肝切除模型制作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ALT、AST值均于肝切除后迅速升高并于术后1d到达高峰后逐渐下降。除HH及WH组大鼠肝切除7d后与SH组比较无差异(p>0.05)外,各时相段肝切除组ALT、AST值均高于未行肝切除的SH组(p<0.05)。WH组在各时相段ALT、AST值均低于PR组(p<0.05)。稍高于H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B值变化趋势为均于肝切除后1d迅速降至最低。除术后0h,各时相段肝切除组ALB值均低于未行肝切除的SH组(p<0.05)。WH组在术后除0h外各时相段均高于PR组(p<0.05)。稍低于H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P R组术后1d可见肝组织结构紊乱,肝细胞水肿、肝窦被挤压狭窄,并伴有较多坏死灶,肝小叶内肝细胞出现局灶坏死区,炎性细胞浸润,及空泡变性。WH组术后1d可见肝细胞肿胀轻,细胞坏死区域少,汇管区结构尚完整,少许炎细胞浸润。而HH组残肝镜下病理表现最为轻微;④各组术后肝再生率表现为再生速度放缓,且峰值降低。对比各组术后1,3,7天肝再生率WH组均高于P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HH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0h,4组IL-6、CyclinD1的mRNA表达无明显差异。WH和HH组在其他各时段表达均高于PR组(p<0.05),以术后第1、3天最为显著(p<0.05),WH组和HH组比较无差别(p>0.05);⑥肝切除术后第1、3、7d,PCNA标记指数在各组间的改变与IL-6、CyclinD1的mRNA表达一致。结论:(1)本实验建立的动物模型满足了相关研究,简便易行,手术成功率高。(2)保留半肝动脉血流和半肝血流阻断法对肝硬化肝切除术后肝功能及病理改变明显优于传统的Pringle法;(3)同样,两种方法在促进肝再生方面有同样效果,均优于Pringle法。其机理可能与IL-6和cyclinD1的mRNA的早期表达升高有关,从而促进肝硬化肝切除后残肝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