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伽蓝记》以四十余所寺院为提纲,详尽描述了北魏洛阳的整体社会风貌。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洛阳城中的寺院、宫殿、宅院等建筑,还详尽地描述了当朝人民在建筑内的生活。随着近年来考古学界新的发掘成果出现,证实《洛阳伽蓝记》中的建筑记录准确可信,这些遗址实例呈现出与《洛阳伽蓝记》所记录信息大体一致的现象表明《洛阳伽蓝记》是一本记录翔实并极具研究意义的文献。
本文以《洛阳伽蓝记》为线索,根据书中所记录各个寺院信息去推测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分布及空间布局特征、根据宋云惠生行记去推测洛阳的寺院建筑的天竺原型特征,再进行原型与洛阳的寺院的特征的对比,从而阐明早期佛教寺院中国化的过程与原因。全文主要回答了早期寺院建筑中国化的三个问题:
1、《洛阳伽蓝记》中所反映的寺院中国化的现象、过程及特征。
佛教建筑作为一种外来建筑类型,发展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传播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本文首先回答佛教建筑从西域样式到《洛阳伽蓝记》中所记录的早期寺院布局的演变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第二章以《洛阳伽蓝记》文本中的基础信息作为线索与切入点,以建筑学的空间视角解读与归纳文本中北魏时期洛阳的寺院空间布局类型,整理归纳出佛教寺院多元建设途径下的多元布局方式:塔心式布局、庭院式布局、寺院园林布局,并进行图示化表达。
第三章就文本追溯三类寺院布局的原型及其特征,一是根据卷五《宋云惠生行纪》的记录进行分析,根据文本信息尝试厘清传入汉地洛阳的寺院的佛寺原型,随后以沿途的原型建筑去阐明窣堵坡及塔心式布局演变的过程。二是通过《洛阳伽蓝记》中所记录的舍宅为寺的过程,分析庭院式布局的寺院与其原型民居宅院所呈现出的布局特征的异同。
第四章通过对比佛教寺院原型与《洛阳伽蓝记》中的寺院布局特征总结出北魏佛教寺院中国化的三个表征:产生楼阁式塔、采用世俗建筑的形态与庭院式布局、寺院环境园林化。同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建筑的功能相比传入之前的原型佛寺的功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变化。
2、以《洛阳伽蓝记》为线索分析佛教寺院中国化的原因。
第五章根据前文分析,进一步分析寺院布局为何会中国化?首先是北魏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佛教的蓬发与佛教寺院的多元建设途径使得一部分佛教寺院沿用了中国传统官署与民居建筑的庭院式布局。二是佛教在建设途中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通用式设计”“以序为礼”比德山水”等设计思想的影响,使得佛教建筑呈现出与世俗建筑相仿的布局特征。通过分析各个佛寺的寺名中蕴含的信息、比德山水与寺院园林的关系去讨论佛教寺院中国化过程中是如何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的。三是佛教中国化之后崇拜对象与崇拜仪式的变化在根本上推动了佛教建筑布局中国化的变化,中国化的佛教的崇拜对象由印度窣堵坡转变到佛像是寺院布局中从塔转变为佛殿的重要原因。而佛教彻底儒学之后形成的禅宗所提倡的农禅修身是寺院园林产生并在园林中大量种植果蔬的重要原因。
3、试论佛教寺院中国化的意义与启示。
第六章在前文分析出的寺院中国化特征的基础上尝试解析早期佛教寺院为何可以中国化?以及初步中国化后的影响?同时佛教寺院中国化这一过程对当下的建筑创造又和启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使得佛教建筑进入中国之后进行了三个中国化的创造:楼阁式塔、庭院式布局、寺院园林。最后就北魏时期寺院的中国化的影响与意义进行阐述,更有利于看清寺院建筑发展合变化的脉络。佛教寺院中国化过程中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包容性与创造性,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中优秀的创作思想,从而引发对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建筑创造的一点反思。
本文以《洛阳伽蓝记》为线索,根据书中所记录各个寺院信息去推测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分布及空间布局特征、根据宋云惠生行记去推测洛阳的寺院建筑的天竺原型特征,再进行原型与洛阳的寺院的特征的对比,从而阐明早期佛教寺院中国化的过程与原因。全文主要回答了早期寺院建筑中国化的三个问题:
1、《洛阳伽蓝记》中所反映的寺院中国化的现象、过程及特征。
佛教建筑作为一种外来建筑类型,发展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传播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本文首先回答佛教建筑从西域样式到《洛阳伽蓝记》中所记录的早期寺院布局的演变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第二章以《洛阳伽蓝记》文本中的基础信息作为线索与切入点,以建筑学的空间视角解读与归纳文本中北魏时期洛阳的寺院空间布局类型,整理归纳出佛教寺院多元建设途径下的多元布局方式:塔心式布局、庭院式布局、寺院园林布局,并进行图示化表达。
第三章就文本追溯三类寺院布局的原型及其特征,一是根据卷五《宋云惠生行纪》的记录进行分析,根据文本信息尝试厘清传入汉地洛阳的寺院的佛寺原型,随后以沿途的原型建筑去阐明窣堵坡及塔心式布局演变的过程。二是通过《洛阳伽蓝记》中所记录的舍宅为寺的过程,分析庭院式布局的寺院与其原型民居宅院所呈现出的布局特征的异同。
第四章通过对比佛教寺院原型与《洛阳伽蓝记》中的寺院布局特征总结出北魏佛教寺院中国化的三个表征:产生楼阁式塔、采用世俗建筑的形态与庭院式布局、寺院环境园林化。同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建筑的功能相比传入之前的原型佛寺的功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变化。
2、以《洛阳伽蓝记》为线索分析佛教寺院中国化的原因。
第五章根据前文分析,进一步分析寺院布局为何会中国化?首先是北魏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佛教的蓬发与佛教寺院的多元建设途径使得一部分佛教寺院沿用了中国传统官署与民居建筑的庭院式布局。二是佛教在建设途中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通用式设计”“以序为礼”比德山水”等设计思想的影响,使得佛教建筑呈现出与世俗建筑相仿的布局特征。通过分析各个佛寺的寺名中蕴含的信息、比德山水与寺院园林的关系去讨论佛教寺院中国化过程中是如何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的。三是佛教中国化之后崇拜对象与崇拜仪式的变化在根本上推动了佛教建筑布局中国化的变化,中国化的佛教的崇拜对象由印度窣堵坡转变到佛像是寺院布局中从塔转变为佛殿的重要原因。而佛教彻底儒学之后形成的禅宗所提倡的农禅修身是寺院园林产生并在园林中大量种植果蔬的重要原因。
3、试论佛教寺院中国化的意义与启示。
第六章在前文分析出的寺院中国化特征的基础上尝试解析早期佛教寺院为何可以中国化?以及初步中国化后的影响?同时佛教寺院中国化这一过程对当下的建筑创造又和启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使得佛教建筑进入中国之后进行了三个中国化的创造:楼阁式塔、庭院式布局、寺院园林。最后就北魏时期寺院的中国化的影响与意义进行阐述,更有利于看清寺院建筑发展合变化的脉络。佛教寺院中国化过程中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包容性与创造性,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中优秀的创作思想,从而引发对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建筑创造的一点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