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伽蓝记》探索早期佛教寺院的中国化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dled20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洛阳伽蓝记》以四十余所寺院为提纲,详尽描述了北魏洛阳的整体社会风貌。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洛阳城中的寺院、宫殿、宅院等建筑,还详尽地描述了当朝人民在建筑内的生活。随着近年来考古学界新的发掘成果出现,证实《洛阳伽蓝记》中的建筑记录准确可信,这些遗址实例呈现出与《洛阳伽蓝记》所记录信息大体一致的现象表明《洛阳伽蓝记》是一本记录翔实并极具研究意义的文献。
  本文以《洛阳伽蓝记》为线索,根据书中所记录各个寺院信息去推测北魏时期洛阳寺院的分布及空间布局特征、根据宋云惠生行记去推测洛阳的寺院建筑的天竺原型特征,再进行原型与洛阳的寺院的特征的对比,从而阐明早期佛教寺院中国化的过程与原因。全文主要回答了早期寺院建筑中国化的三个问题:
  1、《洛阳伽蓝记》中所反映的寺院中国化的现象、过程及特征。
  佛教建筑作为一种外来建筑类型,发展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并传播至整个东亚文化圈。本文首先回答佛教建筑从西域样式到《洛阳伽蓝记》中所记录的早期寺院布局的演变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第二章以《洛阳伽蓝记》文本中的基础信息作为线索与切入点,以建筑学的空间视角解读与归纳文本中北魏时期洛阳的寺院空间布局类型,整理归纳出佛教寺院多元建设途径下的多元布局方式:塔心式布局、庭院式布局、寺院园林布局,并进行图示化表达。
  第三章就文本追溯三类寺院布局的原型及其特征,一是根据卷五《宋云惠生行纪》的记录进行分析,根据文本信息尝试厘清传入汉地洛阳的寺院的佛寺原型,随后以沿途的原型建筑去阐明窣堵坡及塔心式布局演变的过程。二是通过《洛阳伽蓝记》中所记录的舍宅为寺的过程,分析庭院式布局的寺院与其原型民居宅院所呈现出的布局特征的异同。
  第四章通过对比佛教寺院原型与《洛阳伽蓝记》中的寺院布局特征总结出北魏佛教寺院中国化的三个表征:产生楼阁式塔、采用世俗建筑的形态与庭院式布局、寺院环境园林化。同时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建筑的功能相比传入之前的原型佛寺的功能也有了进一步的扩充与变化。
  2、以《洛阳伽蓝记》为线索分析佛教寺院中国化的原因。
  第五章根据前文分析,进一步分析寺院布局为何会中国化?首先是北魏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佛教的蓬发与佛教寺院的多元建设途径使得一部分佛教寺院沿用了中国传统官署与民居建筑的庭院式布局。二是佛教在建设途中受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通用式设计”“以序为礼”比德山水”等设计思想的影响,使得佛教建筑呈现出与世俗建筑相仿的布局特征。通过分析各个佛寺的寺名中蕴含的信息、比德山水与寺院园林的关系去讨论佛教寺院中国化过程中是如何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影响的。三是佛教中国化之后崇拜对象与崇拜仪式的变化在根本上推动了佛教建筑布局中国化的变化,中国化的佛教的崇拜对象由印度窣堵坡转变到佛像是寺院布局中从塔转变为佛殿的重要原因。而佛教彻底儒学之后形成的禅宗所提倡的农禅修身是寺院园林产生并在园林中大量种植果蔬的重要原因。
  3、试论佛教寺院中国化的意义与启示。
  第六章在前文分析出的寺院中国化特征的基础上尝试解析早期佛教寺院为何可以中国化?以及初步中国化后的影响?同时佛教寺院中国化这一过程对当下的建筑创造又和启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创造性使得佛教建筑进入中国之后进行了三个中国化的创造:楼阁式塔、庭院式布局、寺院园林。最后就北魏时期寺院的中国化的影响与意义进行阐述,更有利于看清寺院建筑发展合变化的脉络。佛教寺院中国化过程中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在面对外来文化时的包容性与创造性,展示出中国传统建筑中优秀的创作思想,从而引发对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与建筑创造的一点反思。
其他文献
大医院或是集群式医疗服务建设并不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最好解决办法,但在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基层家庭医生无法做到欧洲医疗体系的普及程度的当下,医院增量建设以及社会多元化办医至少是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手段,面向高端的社会办专科医院的建设模式探索也是对医疗体系的有效补充。随着国内医疗体系建设的逐步发展,同时基于中国城市开发与人口分布的区域化特征,医疗服务集群在国内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类似欧美大国区域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集群式医疗服务在国内建设的兴起一方面试图剥离的是原有公立医院的特需医疗,利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以及中国退休年龄不断延长,老年问题已成为关注的热点。同时,中老年人口中患有听力障碍的比例的不断提高,导致中老年人群在交流方面出现严重问题,不仅影响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也会对心理方面造成诸多负面影响。而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使用的建筑空间的声环境会对言语交流产生影响。过多的背景噪声和混响会阻碍人们的正常交流。但是,目前的建筑声学设计以及相关的建筑声学标准没有考虑患有听力障碍的中老年人使用的特殊性。因此,营造满足于中老年人的建筑声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研究对象是餐厅、麻将室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以深圳为代表的经济特区取得了显著成绩。作为载体的制度创新一直被认为是特区经济发展的可视动力。立足新时代,研究推动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不可视核心动力源应当成为当前经济特区发展动力研究的重点。基于政策制度是推动特区经济持续发展的观点,从哲学角度来探索经济特区发展的动力源问题,从而揭秘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立论的哲学原因。  关键词:经济特区;人本思想;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
期刊
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育需求也日趋多样复杂,作为开展教育的主要空间载体,中小学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使命。但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密度逐渐增长,部分城市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高密度城市特质并且高密度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处于高密度城市环境下的中小学校形势严峻,同时面临着密集复杂的城市环境和发展中的教育体系及其空间需求,由此衍生出来的问题与矛盾严重阻碍了教育和中小学校的发展。因此,在有限的建设用地及拥挤的城市环境下,如何实现在形式、功能、环境等方面与
现阶段中国正走向老龄社会,人口规模向高龄化发展,由于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社会养老的需求大。十二五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社区养老设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从现状来看,社区养老设施的建设在数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空间环境上还存在较多的不足,而其中室内公共空间是社区养老设施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为老年人的日常行为活动提供场所,其设计的好坏对老年人生活的品质影响重大。基于此背景,本文希望能够对社区养老设施的室内公共空间进行更深入的研
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和健全的产业体系。公共卫生间规模虽小,却是风景区中必不可少的服务设施,是关系到游客使用便利性和体验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以风景区旅游公共卫生间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区旅游公共卫生间面临的现状问题和转变趋势出发,辨析公共卫生间、风景区与游客三者之间的关系、矛盾,逐一探求影响因素,结合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在地域性理论、环境行为学、人体工程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提出公共卫生间在风景区中的设计策略。本文的主体从以下四个部分展
摘 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可切实提升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形成以拔尖人才引领、骨干教师支撑、数量相对充足、结构基本合理、职业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双师比例高的教师队伍。同时,全面促进辅导员、思政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建设一支以骨干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相结合、专业互为补充、结构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工作队伍,造就一支具有敬业、奉献和创业精神,
期刊
当前,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已经成为应对土地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伴随城市生活空间的地下化,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对于人们日益提高物质与情感需求亟需予以切实有效的回应。但是,现阶段中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往往以商业利益为主导,地下空间的环境特征如出一辙且环境品质难以保证,这促使或加剧了城市地下空间给人带来的消极印象。针对诸多突出问题,本文汲取台湾在地性设计的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SD法地下公共空间调研,提出地下公共空间在地性设计的构想。具体研究脉络如下:
  第一部分(第1章):阐述研究的背
佤族是中国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南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佤族民居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佤族农宅的功能与配套等方面逐渐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佤族村落新建住宅主要有地方统建和居民自建两种方式,在建设过程中暴露出了新建建筑与村落原有自然环境结合不足、建筑使用功能不佳,建筑造型佤族特色不足等问题。如何能让佤族农宅既能传承佤族传统地域特色和文化,又能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求是一个
摘 要: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结合新一代农民工流动特征,系统考察了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和租房保障享有情况对新一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缴存住房公积金、享有租房保障均能显著提升新一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且享有租房保障对其留城意愿的边际影响更大。分样本的扩展分析及倾向得分匹配法的结果都支持上述结论。分样本的研究结果表明,租房保障对独自流动和没有孩子的农民工的留城意愿的影响更为明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