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为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该病的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近几年的监测资料显示,上海市闸北区手足口病发病水平居全市平均水平,但资料较为零散,并未系统分析、总结。本课题旨在结合日常工作,系统整理、总结、分析闸北区手足口病的发病情况,通过描述流行病学和深入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索其流行规律,了解防控工作中的难点和不足。目的通过对闸北区手足口病的发病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各类相关人员手足口病防治认知现况的调查,描述闸北区手足口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特点,总结该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实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难点和不足,为完善工作预案和流程,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和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调查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采用网络信息报告资料的收集和病例问卷调查方法,资料录入Exce1201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定性研究采用对临床医生、社区防保人员、患儿家长深入访谈,现场访谈笔记资料整理,按照内容框架进行归纳分析。主要结果近年来,闸北区手足口病疫情呈持续上升,发病率从2006年最低的8.9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71.15/10万,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近年来也逐渐增多;外来人口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人口;男性多于女性;5岁以下儿童发病占了近90%;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报告,但疫情主要发生在5-7月,以散发为主,局部地区托幼机构出现聚集性发病或暴发疫情,聚集性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6月;幼托儿童发病占手足口病发病的近60%;病例以轻症为主。手足口病病原中CoxA16、EV71和其他肠道病毒同时存在,其中轻型手足口病以感染CoxA16为主,而重症病例则以EV71感染为主。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托幼机构中,小班和托班发病班级数最多,托班每起疫情的平均病例数最多,且随年级的上升每起疫情的平均病例数递减;示范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发生率最低,民办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发生率最高;不同等级托幼机构疫情扩散程度有差异,二级托幼机构无扩散百分比最低。疫情随关班时间越早控制效果越好。各级医疗机构的门诊医生对手足口病的诊断和防控的认识仍显不够,手足口病专科门诊建设不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病例和疫情的随访和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健康教育措施方法单一,科学性、接受度不高;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间长效的沟通协作机制还不健全;针对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效果评估欠缺,疫苗对手足口病的防控作用得到较多认同。主要结论1.闸北区手足口病持续高发,主要病原为肠道病毒CoxA16和EV71型;5-7月是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2.手足口病病例以轻症为主,但重症及死亡病例呈上升趋势;3.不同级别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的发病情况也不相同,但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单位;4.各医疗机构门诊医生对手足口病的诊断和防控的认识仍显不够;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病例和疫情的随访和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6.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仍旧面对众多困难和挑战。建议在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体系,注重对手足口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宣教,做好应急和控制管理措施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现状、存在问题和现有条件,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1.贯彻落实科学防控措施,加强幼托机构管理,提高健康宣教覆盖面和接受度,开展防控措施效果评估;2.加大投入,改善人员结构,提升队伍能力和管理水平。3.规范手足口病门诊建设以及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4.发展快诊试剂,加快疫苗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