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民之女的心路历程--梁鸿双重视角的表意功能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14516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鸿写作的独特性主要是体现为她身份的特殊性。作为农民之女的梁鸿具有鲜活的乡土经验,这是她进入乡土叙事的宝贵精神资源;同时她又是一位接受了现代多元知识谱系的学者,通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追问,发现和探究自我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多重身份的交织复合就意味着,梁鸿在进行乡村经验的讲述时会在无意识中进行着动态视角的转换,而这种叙述视角的内在贯通和转化代表着作者的价值判断。农民之女和学者的复合身份,决定了梁鸿写作的双重视角。融于骨血的乡土经验决定了梁鸿展开乡村叙述的民间立场,现代知识者的学术视野和问题意识,打通了学术和现实之间的意义通道。而将双重视角的乡土叙事进行弥合勾连的是其中一以贯之的乡愁。现代人文学者的知识结构,使梁鸿的乡愁具有普世性,通往全球人类的普遍情感,包含着对于现代性的质疑和反思。梁鸿双重视角的来回切换体现在形式上则是多种文体的混融共生。
  第一章“复合着多重身份的写作者”,梳理梁鸿多重交织的身份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系统把握梁鸿文学批评对象和范围的前提下,探究梁鸿的学者身份和研究对象,对于其文学写作的内在驱动;另一方面,探究梁鸿农民之女的原始身份对于其学术批评和文学写作的意义。多重身份的重叠、交叉使梁鸿在观照乡土中国时具有特殊的历史视野,这也是她乡土文学创作的价值所在。
  第二章“双重视角转换中的乡土情感”,主要是从农民之女的视角和知识分子的视角两个方面,来分析梁鸿乡土叙事的特点和价值。出身乡土的原始身份使梁鸿具有天然的民间立场,对于个体生命的精神探寻是以农民之女的内视角展开,关注沉默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而梁鸿作为高校学者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视野,使她在直面现实问题时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双重视角的更迭转换中,乡愁是连接和贯穿始终的纽带。“乡愁”既是梁鸿学术批评所秉持的人文主义态度,同时也是对正在陨落的乡土精神的追怀。
  第三章“双重视角的叙事策略”,是对梁鸿文学创作的叙事模式和文体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梁鸿的“返乡模式”是对鲁迅开创的叙事模式的接续和变形。另一方面,梁鸿双重视角的来回切换体现在形式上则是多种文体的混融共生。篇首以地方志作为开篇引言,体现着梁鸿试图将“梁庄”与当代史相勾连的努力和野心;梁鸿在城市和故乡的双重空间中来回流转,以游记的形式呈现时空变幻中的故乡;“梁庄系列”所采用的口述实录体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失语农民的言说主体性;梁鸿对大历史中个体生存境遇的描摹和呈现,其背后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考量和审视,以文化寓言的方式开启文化冲突的本源秘密。
其他文献
《北京文学》在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是北京作家的聚集处,作为优秀文学期刊是当代文学的重要承载者,也是当代文学的见证人。从1955年至今,《北京文学》亲历文学的历史轨迹,刊登众多经典作品,在文学生产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1994年和1995年《北京文学》编辑与作家发起的文学实验——“新体验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史实的整体把握和深度挖掘,结合20世纪90年代《北京文学》的发
这里所说的题材泛指文学作品描绘的社会生活的领域,即现实生活的某一面,如工业题材、农村题材、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等。日本开拓团题材作为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特指1936年5月日本关东军制定“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移民计划案”后,8月在日本政府制定的“二十年内百万户移住计划”的指导之下,大批日本农业贫民不断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本文所与讨论的东北民族则是东北少数民族的简称,即指世居中国东北地区的满
学位
三浦绫子(1922——1999)是一位战后日本文学史上成果丰硕、影响广泛、风格独特的女作家。她的处女作《冰点》在日本以及英、德、中、瑞典、丹麦、挪威、荷兰、芬兰、印度尼西亚、冰岛等世界上十七个国家广为传播,深受喜爱,获得了较高的国内外声誉。然而对于她和她的文学作品的研究在我国却尚未展开,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认为,在我国展开对这位战后日本具有广泛影响的女作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将
学位
近年来随着中马之间各领域合作的不断加深,马来西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加大。马来西亚大学中选择汉语课作为第二语言选修课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汉语学习热情很高,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当前马来西亚大学汉语教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彭亨大学为例,问卷调查及课堂观察显示该大学汉语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不能满足马来西亚大学学生汉语学习需求,而形成性评价的缺失是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
溯自漢晉,佛教入華,幾經隆滅。《周書異記》謂西周時佛陀應跡,已震動中華。佛教傳入之年代雖未總於一是,然自東晉以後,佛法光大,與傳統文化互有交涉,朝野民間,俱達中天。至南北朝時,番外僧伽雖遠仍至,佛教之傳播、翻譯、求法等諸事皆大興焉。然魏氏禁碑,鮮存碑刻,至晉複立,南北朝時方廣為流傳也。時統治階級篤佛,如南梁蕭氏,以佛法治於教化,廣立寺廟,鏤之碑銘,傳其久遠。本文擬從南齊至後周,集南北朝間佛寺碑銘四
王僧孺(465-522),字僧孺,東海郯人,南朝梁文學家,魏衛將軍王肅之八世孫。學識淵博,好藏書,與沈約、任昉並為梁三大藏書家。現存明人1佚《王僧孺集》一卷,包括文28篇,含賦、表、教、書等15種文體,詩共39首,包括樂府詩6首。《王僧孺集》從最初各史書目錄記載的三十卷,到明人1佚時僅剩一卷,作品散佚數量眾多。其文集傳至今日,篇章收錄數量、內容有遺漏、)誤的問題,學界並未對王僧孺作品進行系統整理,
纵观媒体进化史,自媒体已经成为当下一种重要的存在。学界对自媒体的定义并未达成共识。论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自媒体是大众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进行无需专业性、严谨性过滤的向特定或不特定的个人或多人传递分享信息的电子化终端的总称。当前主流自媒体平台包括QQ、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自媒体普泛化的发展与运用引起了文学与文学批评自身的变革,自媒体文学批评应运而生,即大众或精英在Q
《尼山萨满传》是被世界所熟知的满族民间文学作品之一。它以口头说唱故事情节的方式一代一代流传下来,之后慢慢的被手抄下来成为了文本形式。其故事情节不仅反映出满族宗教信仰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也显现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习俗。《尼山萨满传》也是学习满语的重要文献。关于研究《尼山萨满传》的书籍、论文在国际学术领域有很多,但是关于《尼山萨满传》中满语蒙古语共有名词的比较研究的文章暂时还是比较少见的。满、蒙两个民
学位
家族小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重要的小说类型之一,本篇论文将言说的时间范围划定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家族小说展现的是20世纪宗法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的现代化社会变革中的中国历史风云。20世纪的中国,家族文化与革命文化的矛盾愈加复杂,冲突日见激烈,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家族小说创作摆脱了主流话语,走向了对现代与传统的双重反思,强调作家对家族的认知和体验,将“家族”作为一种文化品格进行
学位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的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语境的变化,人们似乎都渐渐淡忘了鲁迅曾经振聋发聩的存在,对鲁迅及其文学作品的隔膜也日益加深,因此有必要再次把眼光聚焦到鲁迅身上。鲁迅的短篇小说与小说所表现的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同构的互文性关系。现实生活社会文化规约和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与思想、道德、宗教等要素所形成的结构关系,为鲁迅小说的艺术世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