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鸿写作的独特性主要是体现为她身份的特殊性。作为农民之女的梁鸿具有鲜活的乡土经验,这是她进入乡土叙事的宝贵精神资源;同时她又是一位接受了现代多元知识谱系的学者,通过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追问,发现和探究自我与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多重身份的交织复合就意味着,梁鸿在进行乡村经验的讲述时会在无意识中进行着动态视角的转换,而这种叙述视角的内在贯通和转化代表着作者的价值判断。农民之女和学者的复合身份,决定了梁鸿写作的双重视角。融于骨血的乡土经验决定了梁鸿展开乡村叙述的民间立场,现代知识者的学术视野和问题意识,打通了学术和现实之间的意义通道。而将双重视角的乡土叙事进行弥合勾连的是其中一以贯之的乡愁。现代人文学者的知识结构,使梁鸿的乡愁具有普世性,通往全球人类的普遍情感,包含着对于现代性的质疑和反思。梁鸿双重视角的来回切换体现在形式上则是多种文体的混融共生。
第一章“复合着多重身份的写作者”,梳理梁鸿多重交织的身份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系统把握梁鸿文学批评对象和范围的前提下,探究梁鸿的学者身份和研究对象,对于其文学写作的内在驱动;另一方面,探究梁鸿农民之女的原始身份对于其学术批评和文学写作的意义。多重身份的重叠、交叉使梁鸿在观照乡土中国时具有特殊的历史视野,这也是她乡土文学创作的价值所在。
第二章“双重视角转换中的乡土情感”,主要是从农民之女的视角和知识分子的视角两个方面,来分析梁鸿乡土叙事的特点和价值。出身乡土的原始身份使梁鸿具有天然的民间立场,对于个体生命的精神探寻是以农民之女的内视角展开,关注沉默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而梁鸿作为高校学者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视野,使她在直面现实问题时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双重视角的更迭转换中,乡愁是连接和贯穿始终的纽带。“乡愁”既是梁鸿学术批评所秉持的人文主义态度,同时也是对正在陨落的乡土精神的追怀。
第三章“双重视角的叙事策略”,是对梁鸿文学创作的叙事模式和文体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梁鸿的“返乡模式”是对鲁迅开创的叙事模式的接续和变形。另一方面,梁鸿双重视角的来回切换体现在形式上则是多种文体的混融共生。篇首以地方志作为开篇引言,体现着梁鸿试图将“梁庄”与当代史相勾连的努力和野心;梁鸿在城市和故乡的双重空间中来回流转,以游记的形式呈现时空变幻中的故乡;“梁庄系列”所采用的口述实录体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失语农民的言说主体性;梁鸿对大历史中个体生存境遇的描摹和呈现,其背后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考量和审视,以文化寓言的方式开启文化冲突的本源秘密。
第一章“复合着多重身份的写作者”,梳理梁鸿多重交织的身份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和作用。主要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系统把握梁鸿文学批评对象和范围的前提下,探究梁鸿的学者身份和研究对象,对于其文学写作的内在驱动;另一方面,探究梁鸿农民之女的原始身份对于其学术批评和文学写作的意义。多重身份的重叠、交叉使梁鸿在观照乡土中国时具有特殊的历史视野,这也是她乡土文学创作的价值所在。
第二章“双重视角转换中的乡土情感”,主要是从农民之女的视角和知识分子的视角两个方面,来分析梁鸿乡土叙事的特点和价值。出身乡土的原始身份使梁鸿具有天然的民间立场,对于个体生命的精神探寻是以农民之女的内视角展开,关注沉默生命的价值和尊严。而梁鸿作为高校学者的知识背景和学术视野,使她在直面现实问题时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和问题意识。在双重视角的更迭转换中,乡愁是连接和贯穿始终的纽带。“乡愁”既是梁鸿学术批评所秉持的人文主义态度,同时也是对正在陨落的乡土精神的追怀。
第三章“双重视角的叙事策略”,是对梁鸿文学创作的叙事模式和文体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一方面,梁鸿的“返乡模式”是对鲁迅开创的叙事模式的接续和变形。另一方面,梁鸿双重视角的来回切换体现在形式上则是多种文体的混融共生。篇首以地方志作为开篇引言,体现着梁鸿试图将“梁庄”与当代史相勾连的努力和野心;梁鸿在城市和故乡的双重空间中来回流转,以游记的形式呈现时空变幻中的故乡;“梁庄系列”所采用的口述实录体最大程度地释放了失语农民的言说主体性;梁鸿对大历史中个体生存境遇的描摹和呈现,其背后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考量和审视,以文化寓言的方式开启文化冲突的本源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