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后十七年的翻译活动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翻译高峰。翻译活动在文学译介、政治著作、科学翻译以及汉译外翻译等各方面都表现出高度的繁荣。但纵观译界研究,对这一阶段长期以来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译界普遍认为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成就不大,翻译活动完全受政治影响,没有什么研究价值。虽有一些学者对其有所论述,但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只将其视为历史进程中的一小部分加以分析与界定,缺乏完整深入的理论探讨。本文借助于勒弗菲尔的操控理论以及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试图对这一阶段的汉译外和外译汉翻译活动进行实证研究,运用历时与共时、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探讨该时期赞助人及意识形态对翻译活动的影响与制约,并通过分析翻译与权力、赞助人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揭示建国后十七年间翻译活动的基本倾向,客观地描述其特点及取得的成就,并总结经验教训为新时期翻译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历史借鉴。本论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对建国后十七年翻译史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意义做概括性介绍。第二章对建国后十七年国内翻译史理论研究及国内外操控理论研究进行历史回顾,总结其研究内容。第三章从理论角度为建国初期的翻译活动建构框架。首先,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将翻译置于文化及社会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探讨,翻译研究因此形成了一次新的转向,即:文化转向,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关注,勒弗菲尔的改写理论认为:第一,翻译即改写,任何翻译,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都是对原作的改写与操控;在各种形式的改写中,翻译是最明显、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改写。第二,翻译主要受意识形态、赞助人及诗学的操控。文学作为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受内外双重因素的制约,一种是内部的“专业人士”,他们往往会对原著进行改写以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形态,另一种是“外部人士”,即赞助人。赞助人代表了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能够促进或阻碍文学的翻译与改写。其次,福柯的权力与话语理论为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权力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聚焦翻译与权力,翻译文化转向开始转向权力。为建构某种“预期”的文化,原文受制于权力,意识形态及赞助而被操纵,以创建某种特定的体现方式。第四章重点介绍建国初期意识形态及赞助人如何借助于权力实现其对文化的影响。本文从汉译外及外译汉两方面对翻译活动进行分析,综合各方面历史数据,从实证的角度揭示了这一时期翻译活动背后的政治影响及其最终目的。第五章重点解析促成新中国翻译高潮的外在因素及历史经验。最后在对新中国的翻译活动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翻译活动中适当的权力介入会促进翻译活动的进行,而权力的过度操控必然会导致翻译的片面性及译文的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