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部门组织建设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也是全球最早建立地质公园的国家之一。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提出了建立地质公园的构想,中国政府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并于2000年开始在全国组织实施国家地质公园计划。截止2009年底,我国已批准建立182处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将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有效的保护了地质遗迹资源,为地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提供教学基地,向社会普及地学知识,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缓解当地就业压力,实现了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然而,由于其发展过于迅速,国内对其运营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且相对滞后,导致国家地质公园在运营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幸而国家地质公园尚属新生事物,各方面的工作都处于开创性阶段,运营管理模式尚未定型。因此,创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较系统的、适合国家地质公园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基于此,本文梳理了国家地质公园运营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地质公园的概念及相关内容进行了阐述;对研究需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工具进行了解读,并通过比较国内外典型地区和国家遗产旅游地的运营管理模式,总结其成功经验,从管理学和旅游学的角度,依据“产权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极域管理工具”,在对国家地质公园运营管理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的基础上,从法律法规、运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三个层面提出了构建国家地质公园运营管理模式的思路和建议:(1)根据法理学原理,在对国家地质公园立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填补基本法,完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及各种相关制度的建议,建立了健全的法律体系,以此引导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地质遗迹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2)运用产权理论,揭示了国家地质公园产权转移的可行性及产权分离的必要性,并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经营主体、转让模式、转让价格和收入分配等问题的研究,引入市场工具,建立了高效的运营机制,实现了“政企分离”。(3)综合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极域管理工具,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权威的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机构,构建了立体、统一的管理体制,避免了“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象。为体现该模式的实际操作性,文章最后引入实证研究,通过对四川大巴山国家地质公园运营管理现状的分析,结合公园的实际情况,尝试构建了适合其可持续发展的运营管理模式,旨在为我国其他国家地质公园构建运营管理模式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