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中医瘀热病机)开放课题—“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的研制”的组成部分。本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指南编制通则》(征求意见稿)的要求,采用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及专家研讨会3种方法相结合,开展循证性“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制订的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揭示:《黄帝内经》中有瘀血及其治法的论述,其祛除瘀血的思路符合瘀热证的治法。《神农本草经》中寒凉祛瘀药的记载体现了当时医家对瘀热治法的正确认识。《伤寒论》中的蓄血证、瘀热发黄证、热入胞宫证等实为后世探讨瘀热证的渊薮。明清时期,随温病学派的产生发展,瘀热在理论研究及现实运用方面均有巨大进步。但古人对“瘀热”的理解大多建立在对“瘀血”、“热邪”两种病理因素的认识上,至周仲瑛教授提出“瘀热是一种独特病因”之观点,瘀热学说方得以成形。目前多样化的科研角度、丰富的临床研究资料,使瘀热学说体系日臻完善,亦体现了瘀热学说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也为制定“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构建了现实基础。针对特定病机制定诊疗指南的工作,有历史依据可循。中医证候标准化研究以及制定中医诊疗指南的实践为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的研制提供了参考。此外,文献研究的结果亦构成了专家调查问卷的基础。专家问卷调查采用改进的Delphi法,期间结合专家研讨会的成果,制订了两轮问卷,凝聚专家共识,运用循证医学评价文献质量的原则和方法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对瘀热相搏证的辨证治疗标注证据分级、推荐强度,从而制定出“瘀热相搏证中医诊疗指南”初稿。对研究结果进一步分析表明:瘀热相搏证未必尽见出血之象,但热与瘀相搏结,其舌、脉有征。瘀热之邪耗伤阴血而致烦热、身热夜甚等表现,亦是其辨证依据。临床亦当结合其子证特点辨证。瘀热相搏证以凉血化瘀为治疗原则,具体治法上则可表现为透热散瘀、滋阴除瘀、逐瘀泻热、清络散瘀等四方面。在制定指南的方法方面,德尔菲法使专家意见趋于统一,增加了指标的重要性,提高了专家意见的协调性,从而发挥凝聚专家共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