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数量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和平均寿命的增长大幅增加,寻找控制缓解AD的有效药物迫在眉睫。文献研究表明,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二氯甲烷部位对自然衰老型大鼠和肾阳虚型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课题通过对掌叶覆盆子二氯甲烷部位浸膏进行分离及单体的活性研究,以期寻找其抗阿尔兹海默症的活性物质基础,并验证这些化合物是否具有药效,为抗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开发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传统及现代色谱技术对掌叶覆盆子进行提取纯化:以80%乙醇为溶剂,高压蒸汽回流提取,浓缩后依次用溶剂萃取,其中二氯甲烷部位浸膏经二次萃取。采用传统及现代色谱技术,通过硅胶柱、ODS柱、凝胶柱、制备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用核磁共振、质谱对所得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2.采用分子对接技术进行活性化合物的初步筛选:通过文献与PDB数据库寻找阿尔兹海默症相关受体蛋白,共找出具有明确配体并且是进入临床Ⅰ期的抗AD药物作用的靶蛋白22个。将靶蛋白与化合物结构式分别导入Discovery Studio4.0处理,处理好的靶蛋白与7个首分化合物依次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对接能Lib Dock Score大于等于0,同时将可与5个及5个以上靶蛋白作用的化合物认作为潜在的活性化合物。3.采用AD体外细胞模型研究预测出的化合物抗AD的活性:用H2O2诱导PC12细胞,建立H2O2细胞损伤模型。将分子对接法预测出的活性化合物,利用MTT细胞毒性实验筛选出药物对细胞无细胞毒性的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选择高中低三个浓度进行造模给药,培养一段时间后加入CCK-8溶剂检测细胞活力。结果:1.最终鉴定出1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分别为胡萝卜苷(1),β-谷甾醇(2),4-己烷-1-二十五烯(3),十七烷酸乙酯(4),1H-吲哚-3-甲醛(5),aurantiamide acetate(6),对羟基苯甲醛(7),反式对羟基桂皮醛(8),大黄素(9),甘草素(10),异甘草素(11),β一谷甾醇棕榈油酸酯(12),棕榈酸(13),鞣花酸(14)。其中化合物3~5是首次从该科植物中获得,化合物6、9~11是首次从掌叶覆盆子中获得。2.结果表明这7个化合物均为潜在活性化合物,且在五种不同类型靶蛋白中无明显偏向。3.结果发现各化合物安全浓度为:十七烷酸乙酯浓度在20~100μmol/L,1H-吲哚-3-甲醛浓度在40~80μmol/L,aurantiamide acetate浓度在20~100μmol/L,大黄素浓度在40~100μmol/L,甘草素浓度在10~80μmol/L,异甘草素浓度在40~100μmol/L时。选择十七烷酸乙酯、1H-吲哚-3-甲醛、aurantiamide acetate、大黄素、异甘草素均用40μmol/L、80μmol/L、100μmol/L三种给药浓度,甘草素用20μmol/L、40μmol/L、80μmol/L三种给药浓度造模给药后,发现这六个化合物均具有抑制H2O2损伤细胞的能力。说明它们均有抗AD活性。结论:本课题从掌叶覆盆子抗AD活性部位二氯甲烷部位进行成分分离,从中首次发现4-己烷-1-二十五烯、十七烷酸乙酯、1H-吲哚-3-甲醛、aurantiamide acetate、大黄素、甘草素、异甘草素共7个化合物。利用分子对接法对它们进行抗AD活性预测,发现它们均具有抗AD活性。故利用H2O2构造PC12细胞损伤模型来对其中6个纯度达98%以上的化合物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十七烷酸乙酯、1H-吲哚-3-甲醛、aurantiamide acetate、大黄素、甘草素、异甘草素均具有抗AD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