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科学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机关系作为后人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母题之一被学界广泛关注。而作为人机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赛博格更是一直占据着学界讨论的中心。早在19世纪,科幻小说和电影银幕等文化领域就展开了对赛博格形象的叙事和勾勒。1985年,美国学者哈拉维发表《赛博格宣言》,将赛博格这一文化现象浓缩到理论高度,并再次将大众的目光聚焦于赛博格之上。其中,哈拉维所提出的“三层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科学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人机关系作为后人类话语体系中的重要母题之一被学界广泛关注。而作为人机关系的重要研究对象,赛博格更是一直占据着学界讨论的中心。早在19世纪,科幻小说和电影银幕等文化领域就展开了对赛博格形象的叙事和勾勒。1985年,美国学者哈拉维发表《赛博格宣言》,将赛博格这一文化现象浓缩到理论高度,并再次将大众的目光聚焦于赛博格之上。其中,哈拉维所提出的“三层边界的破裂”,即人与动物,人与机器和身体与非身体之间的边界,成为赛博格个体杂糅性与混成性的来源。然而,尽管赛博格被视作后人类话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在人机关系的问题上,哈拉维与众多后人类学者却秉持不同的视角。因此,一定程度上,《赛博格宣言》与后人类语境中的赛博格之间形成了某种罅隙。不仅如此,《赛博格宣言》和科幻文学作品中的赛博格角色所蕴涵的人机关系也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区别。在此基础之上,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哈拉维《赛博格宣言》的历史溯源,主旨分析以及和后人类赛博格意象、《神经漫游者》中的赛博格角色之间的对比,呈现出蕴含于三者之间不同的人机关系倾向,并探讨促成这些差异的背后动因及其未来走向。本研究整体设计下主要涵盖三个层次的内容与思考。首先以《赛博格宣言》中的“三层边界的破裂”为线索,对赛博格进行历史溯源。其中,由达尔文提出的生物进化论挑战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差异,维纳的控制论动摇了人与机器之间的边界。在技术层面,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控制论革命也让第三重边界的破裂成为了现实。完成历史溯源之后,本文进而分析赛博格的发展脉络,着重探讨分析存在于诞生之初,信息时代和人类想象中的赛博格形象,并基于此,考察《赛博格宣言》与其它主流赛博格意象中所蕴涵的人机关系。然而,与《赛博格宣言》所蕴含的去中心化的人机关系不同,后人类语境中的主流赛博格意象和《神经漫游者》中的赛博格角色均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身心二元对立和人类中心主义倾向。而这种不同正是源自于后人类学者心中难以割舍的人类中心主义情怀。在解构人类中心主义的道路上,后人类学者依然被人类中心所困。面对日益智能的科学技术,后人类学者一面将机器视作为人类赋能的工具,一面却又害怕蕴含在智能机器背后的巨大能动性。面对如上视角下的困境,哈拉维从赛博格转向了伴侣物种,试图从后人类语境中脱离出来,以另一种视角来揭示信息时代的人机关系。借用人类与狗之间的伴侣物种关系,哈拉维描绘了一幅带有启发性的人机关系图景:边界的破裂存在于关系内部,而非存在于物种表面。21世纪宣告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在信息技术的介入之下,人机关系早已变得密不可分。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人机关系的紧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赛博格已经成为人类的身份现实。就此而言,重新研读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有助于重新审视新时代的人机关系,同时也能促使人们以乐观积极的角度看待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其他文献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文章以高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为出发点,探究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多种教学策略,旨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研究目的:本论文研究我国现阶段优秀男子铁饼运动员阿卜杜艾尼·图尔贡的投掷技术,分析该运动员在投掷技术的特征,旨在从运动学的角度,对运动员的技能表现,进行诊断分析,找出运动员投掷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使教练员能够在训练中合理安排训练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训练成绩。研究方法:本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测试法、三维运动解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我国现役优秀男子铁饼运动员阿卜杜艾尼·图
随着新课改教学工作的持续推进,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则为教师进一步优化和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指明了新的方向。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不再只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应用能力和价值观念的重视程度,旨在培育新时代综合型高素质人才。本文以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对其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文章首先概
从16世纪到20世纪,《大学》作为“四书”之首被翻译成了各国语言的多个版本,由于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中文水平不同,其译本的呈现也是千差万别。《大学》原文与译本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语种译本之间的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大学》西译的过程中,来华传教士功不可没,其中16-18世纪的天主教传教士和19世纪的新教传教士是两大重要的译者群体,由于他们所处时代背景和传教理念不同,其《大学》译本的呈现也随之发
对于人力资源而言,其属于社会最主要资源的一种,无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有力支撑。乡镇街道属于行政区划之一,因此,乡镇街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发展,因此在乡镇街道的发展中人力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使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获得全面提升,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建设激励机制,从而为乡镇街道人力资源管理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高效,助力乡镇街道高速发展
本篇硕士学位论文是以俄罗斯科幻小说家安德烈·斯托利亚洛夫的短篇小说《来自远方》为翻译语料撰写的翻译实践报告。报告的主题为结合实际译例分析,探讨词汇转换方法在科幻文学作品中的翻译。科幻文学兼具科学启蒙性和文学艺术性。鲁迅先生曾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科幻小说虽不直接承担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但其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能启迪智慧、丰富想象力,引起读者对科学的兴趣。1近年来,我国科幻文学也在
孤独,可谓是贯穿德国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 Süskind)作品的一个主题。众多的聚斯金德研究者都观察到,其作品的主人公虽身份各异,身处的时代也大不相同,但他们都沉浸于封闭的自我世界中,缺少与他人的交流。然而,在这些作品中,孤独并非是静止且不可更改的标签。相反,其主人公都主动或被动地尝试走出孤独。由此,其作品呈现出了孤独这一状态丰富的侧面与动态。本文以聚斯金德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三
罗曼·瓦列里耶维奇·先钦(1971-)—俄罗斯当代著名“新现实主义”作家、文学批评家。先钦在当代俄罗斯文坛享有盛名,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文学研究所教授亚历山大·列克姆丘克甚至用“先钦现象”来强调其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中引人注目、不容错失的程度。自1996年开始创作以来,先钦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叶尔特舍夫一家》《淹没地带》《莫斯科阴影》等享誉国内外的小说作品。其中,长篇小说《叶尔特舍夫一家》最能体现作家
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非裔女作家,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2019)—直致力于描写美国黑人的创伤历史。从1970年发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到2015年的最后一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God Help the Child),莫里森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共发表了 11部小说。莫里森所有的作品都回溯到特定的历史时期,从17世纪新大陆奴隶
在舞蹈中,“圈舞”作为最古老、最原始的艺术,融合了思想、灵魂和身体的和谐。它是人类身体语言创造出的一种象征形式,既有联系于生活的实用性,也是一种精神体验的媒介。本论文首先按时间顺序梳理了“圈舞”的史料图集作为研究参照,溯源圈舞的历史脉络,并从“聚”人心、“通”天地、“流”当下三个方面对其功能性展开论述,阐明“圈舞”历久弥新的共性因素和当下牵系于人民生活的现实意义。“圈舞”在舞蹈文明长河中,已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