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螺杆菌(H.hepaticus)是革兰氏阴性、螺杆状、微需氧、尿素酶阳性、有动力的螺杆菌属细菌,由FOX等在1994年首次分离获得。大量实验证明,H.hepaticus是某些品系小鼠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炎症性肠病的病原因子之一。H.hepaticus在啮齿类动物中常呈隐性感染,机体免疫正常的动物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在多种实验动物中表现出较高的感染率。本研究建立了BALB/c小鼠肝螺杆菌感染的实验模型,初步研究了肝螺杆菌的致病特点及其对小鼠机体免疫应答的干扰。首先,复苏H.hepaticus标准菌株ATCC51450,并通过形态学鉴定、生化反应和PCR扩增证实了所复苏的细菌为H.hepaticus。选取已证实无H.hepaticus感染的SPF级BALB/c雄性小鼠200只,将这些小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只。对实验组小鼠每隔48h连续3次口服灌饲H.hepaticus菌液0.2mL,对照组小鼠以相同的方法灌饲等量PBS。观察两组小鼠的生长状态和表型变化。于末次接种H.hepaticus后第2、3、4、5个月时收集小鼠粪便,提取粪便DNA,进行H.hepaticus16S rRNA特异性基因扩增,检测小鼠H.hepaticus的感染率。结果表明,实验组小鼠H.hepaticus的感染率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接种2个月后,感染率接近100%,获得了稳定的BALB/c小鼠肝螺杆菌感染实验模型。同时于末次接种H.hepaticus后第2、3、4、5个月,每组处死15只小鼠,分别取小鼠肝脏、胃、盲肠和结肠,进行H.hepaticus16S rRNA特异性基因扩增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检组织中均检测到了H.hepaticus,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检出率逐渐增加,可见H.hepaticus可以在肝脏、胃、盲肠、结肠这些组织中定植。病理检查结果表明,H.hepaticus感染组小鼠肝脏组织中央静脉周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肝小叶局灶性坏死、坏死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随着时间的延长,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胃和盲肠病变不显著,少量实验组小鼠胃粘膜下层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胃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盲肠表现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分别选取8只由本研究第一部分获得的感染H.hepaticus5个月的BALB/c小鼠和未感染H.hepaticus的BALB/c小鼠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用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4(IL-4),刺激DC增值、分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DC细胞表面分子CD11c、CD40、CD80、MHCII的表达率。结果表明,MHCII和CD40分子在实验组的表达率要高于对照组的表达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分别选取了15只由本研究第一部分获得的感染H.hepaticus5个月的BALB/c小鼠和未感染H.hepaticus的BALB/c小鼠,用新城疫病毒(NDV)ZJ1株进行免疫,每只小鼠接种0.2mL病毒液,每周测定两组小鼠血清中的抗NDV抗体效价,比较两组小鼠产生抗体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不同时间段,H.hepaticus感染可以促进BALB/c小鼠产生抗NDV的抗体水平,这可能与H.hepaticus感染可刺激DC细胞表面CD40和MHCII类分子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关系。通过本研究,我们建立了稳定的肝螺杆菌感染BALB/c小鼠实验模型,探讨了H.hepaticus在小鼠各脏器的定植情况及其对小鼠机体免疫应答的干扰,这些研究成果对于H.hepaticus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