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端节是我国水族最重要的节日,2006年1月已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前,对端节的研究多倾向其起源、历史变迁、政治因素等方面的简述,缺乏具体的调查个案。本文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特别是人类学的仪式理论,主要探讨端节的社会功能及其所展现的社会结构。笔者于2005年7月到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收集水族社会文化的有相关资料并选择具体的田野调查地点。9月回校进一步修改调查提纲,并于2005年9月下旬至12月(正是水族过端期间)到三都水族自治县三洞乡做了为期3个月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的田野资料。本文是以第一手的田野资料为主,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写成的。端节祭祖是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展示了以家户为中心的多层次社会关系网络,由家向村寨内、村寨及村落等更大的范围扩展。首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端节家庭内的祭祖是家庭成员的认同仪式。其次,通过村寨内各家庭间相互游动性的祭祖边界的分析,即“游端”范围,笔者发现了在家庭之上的更大的血缘组织单位“忌油圈”。“忌油圈”的人都是父系世系群成员,他们平时以集体忌油现象和相互帮助等来增强成员间的联系与认同。端节的“游端”是对“忌油圈”的强化。在“忌油圈”之上,是由数个自然村寨形成的更大范围的父系世系群——“公”。以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同一个“姓”的人就是一个“公”,但水族的“姓”是借汉姓,不能与“公”等同。调查发现,大多数情况下,端坡的组织(如集资)范围基本就是“公”的范围,共一个端坡的成员内部不能通婚,有维护群体名誉的义务,并通过在端坡举行的活动强化了世系群内的感情和力量。因此,端坡具有两层含义,它是端节举行活动的地点,也是其所象征“公”的社会结构单位。端节期间的赛马与吃端,除有血缘关系的人参与外,还有更多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参与,它具有在更大范围的社会整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