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 系统整理研究古代本草著作中的芍药、赤芍、白芍相关内容,比较其中赤芍与白芍的异同点,为当今临床应用赤芍、白芍提供文献依据。总结分析赤芍、白芍历史沿革,探讨古代药学发展规律。 2.方法 采用文献学研究和史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梳理古代本草著作,充分掌握一手资料,确保资料翔实可靠,分类研究,对比研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3.结果 对现存古代本草著作中白芍、赤芍相关内容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研究,系统整理研究古代本草著作中的赤芍、白芍相关内容,分为历史沿革、别名研究、生境采栽、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宜忌、附方(古代本草著作中记载的方剂)等9个专题进行研究,得出结论。 3.1 引言 白芍与赤芍是临床常用的中药。现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只记载芍药,不分赤芍与白芍,其后的本草著作多沿袭《神农本草经》,只有“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等零散论述,直到明代本草著作《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药品化义》等开始将白芍与赤芍分成两药专题论述。 由于药学发展历史漫长,古代文献记述混乱,所以有关白芍与赤芍的演变历史、品种基源、加工炮制、功效主治等仍有许多研究文章阐述不同观点。主要可分为以下5类专题研究:1、品种考证;2、炮制研究;3、产地研究;4、药理研究;5、临床研究。以上研究虽然有一定深度,但多局限于某一专题,涉及古代本草著作也仅是一些代表著作,有些观点不尽一致,各持己见,缺少全面系统的研究及文献支持。因此,有必要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本论文研究范围是现存古代本草著作中的有关芍药、白芍、赤芍记载,少量涉及古代方书和现代中药著作。 本论文中的现存是指传世著作和后世辑佚著作;古代是指清代(1911年)以前;本草著作是指专门论述中药的著作。 3.2 古代本草著作概述 中药是指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的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因古代药物中,植物药占大多数,所以古人将中药称之为“本草”,本草即中药的古称。本草学,即古代的中药学。本草著作,即古代的中药著作,亦即专门论述药物的著作。 本草著作是在临床用药经验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基础上产生的,是对当代及前代药学知识的全面系统概括总结,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同一时期药学发展水平,是研究药学发展历史的文献基础。本草著作系统阐述药学理论,对单味药从药名、生境采栽、加工炮制、功效主治、性味古代本草著作中白芍、赤芍之研究归经、忌宜配伍等方面也有详细记载,展示了本草学发展轨迹,对后世药物临床应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33芍药、白芍、赤芍历史沿革 芍药作为药物应用的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作为药物应用.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收载有芍药,汉代芍药是临床常用药物. 梁朝《本草经集注》指出芍药另有赤者,赤者的功效是“小利”,由此推断当时芍药已经有赤白两种。 唐代方书中可以看到赤芍和白芍的药名,五代时期的《日华子本草》提出“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说明隋唐五代已经认识到赤芍与白芍功效不同. 宋金元时期本草著作中没有将芍药分为赤芍与白芍单独立项,但是已经在药物生长形态及功效方面有了初步区分,明确提出赤芍药和白芍药两种药名.《开宝本草》:“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两色。”《汤液本草》:“今见花赤者为赤芍药,花白者为白芍药,俗云白补而赤泻.”除花色外,根色也有颇色和形状之不同:白芍药色白多脂肉,赤芍药色紫瘦多脉。 明代《滇南本草》最早将芍药分为赤芍与白芍两种药物,分别记述,赤芍与白芍在本草著作中正式分立。其后许多本草著作均分别记述。也有部分本草著作仍然沿用芍药名称立项,但在内容中分赤芍与白芍记述。此时赤芍与白芍虽然分为两种药物,但是在记述内容中两药多有相同之处,例如性味、归经、宜忌等,主要区别则是在功效主治方面。 清代本草著作多数将赤芍与白芍分别立项,对各自主治功效记述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加重视赤白芍的鉴别。但是也有部分本草著作仍然坚持芍药不分赤白,只记述芍药一味药。此时本草著作重视赤芍与白芍辨别方法,主要根据花色、根色、炮制法等加以区别。 古代区别赤芍与白芍的方法可归纳为七种:1、花色:白花为白芍,赤花为赤芍。2、根色:白根为白芍,赤根为赤芍。3、形态:粗肥为白芍,细瘦为赤芍。4、出产:家种为白芍,野生为赤芍‘5、时间:新产为白芍,年久为赤芍.6、味道:味酸为白芍,味苦为赤芍.7、炮制:去皮为白芍,不去皮为赤芍;暴晒为白芍,阴干为赤芍;煮用为白芍,生用为赤芍。以上区别赤芍与白芍的方法不十分准确可行,所以引起古代医药学家的不同看法,有人甚至否认芍药有赤白之分,影响到当今对赤白芍的认识。现代中药学在综合古代经验的墓础上,确定赤白芍的区分方法是:人工栽培的,去皮,水煮,为白芍;野生的,不去皮,为赤芍。 从芍药发展历史来看,随着用药经验的积累,有关芍药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