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将萧红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框架和文化哲学、现代伦理学和心理分析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考察。以“自我”为中心范畴切入萧红的生命及其创作文本,通过对萧红的自我观及其与创作文本之间的精神关联的彻底梳理,试图在萧红并不长久的创作生涯中梳理出一种思维脉络和创作的基调:不懈的自我追寻。萧红仍存留了一份执着的愿望于生命中,她并不背对这个世界,所以并没有陷入虚无与浪漫,而是始终向着意义之途。全文分为五部分:导论:主要阐述本文论题的可行性、研究路径和方法以及本文对现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超越之处,试图说明对萧红的生命文本和其创作文本进行梳理所最终要达到的理论归宿。主体部分:第一章:以《生死场》为例,阐述萧红自我定位之模糊所导致的身份认同危机,以及这种危机在文本中的初步表现。第二章:以《呼兰河传》为例,阐述了上述自我认同危机具体之表现:宿命感以及不甘于宿命试图超越的内在动机。第三章:以《小城三月》为例,通过对翠姨、我以及隐含作者三者关系梳理,论证女性自我建构的虚幻性特征。余论:总结性勾勒整个研究的路径、点明结论,并阐述了这样一种认知:在文学话语中,问题展开的本身就是答案。也就是说,对于萧红而言,上述对于自我的追寻的历程,本身所展现的就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自我,只不过,这个自我是以拒绝妥协的悲剧姿态而呈现的。萧红对于自我本质的反思、探求,不仅赋予现代文学独特的形而上的色彩,更是由此开启了现代人悲剧意识之根源的探究之门。从而凸显了萧红创作的文学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