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膀胱移行细胞癌是泌尿外科常见的肿瘤,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居泌尿外科肿瘤的第二位,而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占泌尿外科肿瘤首位。其主要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及易复发性,因此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如何找到一种有效的肿瘤标记物,进而及早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并对其预后进行有效的评估成为泌尿外科工作者所关注的课题。同其他肿瘤一样,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长和转移也取决于血管形成,其原因在于肿瘤细胞通过新生血管获得养分,并可由这些血管转移。血管形成受多种因子调节,其中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是最重要的血管形成调节因子之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是FGFs家族中的一员,最初是从大脑和垂体的提取物中纯化的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原,bFGF是由14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调节血管的生成、细胞增殖、细胞粘附以及神经分化等。近几年研究发现,在泌尿系统肿瘤中有不同程度的bFGF表达,血、尿中bFGF也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并与某些肿瘤的血管密度、转移趋势有关。本研究通过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尿液及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水平,探讨bFGF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7.3-2007.11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42例:其中男31例,女性11例;年龄38~79岁,平均63.1岁;依照TNM分期分级其中T1:19例、T2:13例、T3:10例,G1:12例、G2:21例、G3:9例。另有对照组18例:泌尿系良性疾病(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肾囊肿等)患者10例,健康人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28~77岁、平均59.0岁。全部观察对象收集清晨中段尿5ml、抽取外周静脉血3ml,分别离心后取上清存放于-30摄氏度冰箱备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1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前列腺增生、尿路感染、肾囊肿等)患者、8例健康志愿者血清及尿液中bFGF含量,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bFGF的表达。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FORWindows 11.5处理所有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及尿液bFGF分别为(8.7±2.5)pg/mL、(4.1±1.3)pg/mL,而对照组中: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为(5.1±1.2)pg/mL、(1.9±0.5)pg/mL,健康志愿者为(4.2±1.2)pg/mL、(1.7±0.6)pg/mL,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及尿液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血清及尿液与健康志愿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及尿液bFGF在浅表性癌T1为(7.4±1.7)pg/mL、(3.6±0.9)pg/mL,血清及尿液bFGF在浸润性癌(T2-T4)为(11.2±2.7)pg/mL、(5.6±1.6)pg/mL,浸润性癌明显高于浅表性癌(P<0.01)。初发患者中血清及尿液bFGF分别为(8.0±2.1)pg/mL、(3.8±0.9)pg/mL,复发患者中血清及尿液bFGF分别为(11.1±2.6)pg/mL、(6.2±1.8)pg/mL,差别有显著性(P<0.05)。在G1、G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P>0.05),而G1 G2与G3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初复发患者中bFGF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bFGF水平与肿瘤直径无关(P>0.05、P>0.05)。免疫组化结果阴性7例,其血清bFGF水平为(6.7±2.3)pg/mL,尿液bFGF水平为(3.3±0.9)pg/mL;阳性27例,其血清bFGF水平为(9.2±2.8)pg/mL,尿液bFGF为(5.2±1.4)pg/mL;强阳性8例,其血清bFGF水平为(12.1±3.1)pg/mL,尿液bFGF为(6.6±2.0)pg/mL:血清、尿bFGF水平与肿瘤免疫组化结果相关性分别为r=0.586、0.625(P<0.01)。分别说明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血清、尿液bFGF来源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以对照组血清bFGF水平(?)±s上限为阳性界值,则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敏感度为83.3%(35/42),特异性77.7%(14/18),以对照组尿液bFGF(?)±s上限为阳性界值,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敏感度85.7%(36/42),特异性66.6%(12/18)。结论:血清、尿液bFGF在与膀胱肿瘤的分级、分期、是否复发相关;膀胱组织是血清、尿液bFGF的主要来源;因而bFGF有望成为肿瘤标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