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肌炎类型,心内膜心肌活检被认为是诊断VMC的“金标准”,有创性和低敏感度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目前VMC的主要诊断方法包括心肌标记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心脏磁共振(CMR)具有无创性、高分辨率、大视野、多方位成像等特点,是心血管疾病的新型影像学诊断方法,尤其是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技术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近年来备受关注,但其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CMR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对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于山东省立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2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VMC组,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5岁-16岁,平均年龄9.6岁;选择7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儿作为扩心组,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1.2岁-10岁,平均年龄6.2岁;同时选择儿科门诊查体的13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6岁-12岁,平均年龄8.9岁。诊断标准参照1999年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学术研讨会上制定的病毒性心肌炎和心肌病诊断标准,其中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心源性休克或心脑综合征的VMC患儿诊断为重症VMC,而仅表现为胸闷、乏力等的VMC患儿诊断为普通VMC。所有儿童先抽取外周血检测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N端脑钠肽前体,做心电图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然后在急性期完成CMR检查,内容包括平扫、电影成像、心肌灌注和延迟增强扫描,分析心脏形态、心肌动度、左室射血分数、心肌灌注和延迟期信号变化。将CMR结果与心肌损伤标记物、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对比,5例VMC患儿于恢复期复查CMR,并将结果与急性期CMR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28例VMC患儿均于发病前1至3周有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史,其中9例诊断为重症VMC,包括3例急性心力衰竭,3例阿斯综合征发作,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心源性休克;其余19例诊断为普通VMC。2.所有儿童中年龄最小者为1.2岁,均顺利完成CMR检查,无一例出现对比剂过敏及其他并发症,心率在120次/分以下,平均检查时间为40分钟至1小时。3.VMC组共有19例患儿出现CMR异常,主要表现为:(1)心腔扩大者7例,局部心肌变薄者12例,室间隔心肌增厚者2例;(2)心肌动度减低者8例,左室EF减低者4例,为44%-49%;(3)T2加权像出现高信号者1例,出现心肌延迟强化者17例,心肌延迟强化信号主要分布在左心室侧壁和下壁,部分患儿多个心肌部位受累,重症VMC主要为异常明显的弥漫性强化,普通VMC主要为轻中度散在斑片状强化。4.CMR延迟增强扫描在VMC组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扩心组(60.71%vs0%,P<0.01),并且对重症VMC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普通VMC(100%vs42.11%,P<0.01),特异度均为100%。5.心电图上出现缺血样ST-T图形的VMC患儿中,70%的患儿在相应部位出现CMR延迟强化信号;超声心动图上出现心肌变薄或心肌动度减低的VMC患儿中,68.75%的患儿在相应部位出现CMR延迟强化信号。6.5例患儿分别于急性期和恢复期行CMR,其中3例患儿恢复期CMR延迟期强化信号消失,2例患儿延迟期强化信号强度较急性期减弱、范围较急性期减小。结论1.心脏磁共振是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十分安全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手段。2.病毒性心肌炎在心脏磁共振上表现为心脏扩大,局部心肌变薄、动度减低,左室射血分数减低,延迟增强扫描时病灶区出现强化信号是其特异性表现。3.磁共振心肌延迟增强扫描对重症心肌炎敏感度高于对普通心肌炎的敏感度,并具有较高的特异度。4.磁共振心肌延迟增强扫描可以动态观察心肌炎症的变化,可用于病情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