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肾动脉对血压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

来源 :大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shaos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副肾动脉是人体中较为常见的肾血管解剖学变异,在高血压人群中发病率在20%-80%之间,早在1951年就有学者提出副肾动脉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相关性,但副肾动脉是否能对血压产生影响始终存在争议,且副肾动脉影响血压的机制并无明确定论。研究目的:比较有副肾动脉及无副肾动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及靶器官功能,了解副肾动脉的存在是否影响血压水平,并探讨其影响血压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连续选取2018-2020年期间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与心力衰竭科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438例。根据肾动脉CTA检查结果,将入选患者分为有副肾动脉组(ARA组)200人,无副肾动脉组(PH组)238人。收集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史、吸烟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用药史、糖尿病史、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史等一般临床资料、血生化、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creatinin ration,UACR)、尿蛋白定量、尿钠定量、尿钾定量、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皮功能检测(Flow-mediated dilation,FMD)、血浆直接肾素浓度(Direct renin concentration,DRC)、醛固酮浓度(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根据左室质量指数及相对室壁厚度将左室构型分为正常型、向心性重构型、向心性肥厚型及离心性肥厚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浓度。应用IBM SPSS 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中,在有副肾动脉的患者中,74.5%是男性,25.5%是女性,43.5%位于左侧,34.5%位于右侧,22.0%双侧均存在副肾动脉,73.5%为单支副肾动脉,26.5%为多支副肾动脉。ARA组24小时平均血压、日间平均血压及夜间平均血压均明显高于PH组(分别是151.60/98.11±15.19/11.45 mm Hg vs145.44/94.05±15.26/11.86 mm Hg,155.02/100.49±15.45/11.59 mm Hg vs148.51/96.18±15.83/12.17 mm Hg,139.59/90.37±16.51/12.74 mm Hg vs135.30/86.61±16.08/13.14 mm Hg,P值均<0.01)。ARA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房内径、异常左室构型比例均高于PH组(P值均<0.05)。ARA组UACR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高于PH组(P值均<0.05)。ARA组FMD低于PH组(P<0.01)。ARA组卧位及立位DRC、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血浆NE浓度及HR均明显高于PH组(P值均<0.05)。两组间PAC水平的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副肾动脉组有增高趋势(两组间卧位及立位PAC对比,P值分别为0.065,0.099)。动态血压水平与RAAS活性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均呈正相关。其中卧位DRC为日间平均SBP、夜间平均SBP、全天平均SBP的独立相关因素,卧位DRC及HR为日间平均DBP的独立相关因素,血浆NE为夜间平均DBP的独立相关因素,卧位DRC及卧位AngⅡ为全天平均DBP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1.副肾动脉的存在可使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进一步升高;2.有副肾动脉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脏重构更为显著,肾脏及血管损伤更为明显;3.有副肾动脉的原发性高血压人群RAAS和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升高,是副肾动脉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背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受多种疾病、残疾和衰老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步出现生活不能自理,部分发展到长期卧床。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大多数病情较严重,慢性病急性加重时发展快,患者胸廓活动度降低,有效通气量、肺活量减少,更易发生各种感染。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其次为泌尿系统与皮肤软组织,这与老年患者肺功能逐渐退化,加之长期卧床,肺部活动减少,肺纤维运动减弱,屏障功能降低,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坠
目的:通过比较伴与不伴并发症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病原学特点及预后转归等情况,分析CAP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提高CAP患者并发症的风险识别能力。方法:本研究是由CAP-China网络(临床注册号NCT2489578)发起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通过分析全国13家教学医院2014.01.01-20
目的:通过收集我院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肺脓肿的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经验性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7月1日入住我院的238例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痰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肺脓肿的病原体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238例肺脓肿患者,原发、继发及血源性肺脓肿分别为159例、57例、22例。男性肺脓肿187例、女性51例,平均年龄分别为(59
目的:sCD40L(也称sCD40154)是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它大约95%来源于活化的血小板,以及少部分来自T淋巴细胞等。同时已有多项国内及国际研究证实,sCD40L(sCD154)在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项研究旨在探讨炎症细胞因子sCD40L(sCD154)是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方法:收集2020-1-1至2020-8-31在泰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
背景:既往普遍认为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病变具有较高风险,需要进一步行血运重建治疗。而临床上部分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管腔仅呈现轻至中度狭窄改变,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在评估病变情况方面有已知的局限性,在某些情况下无法作出合适的
目的:长期摄入酒精会导致心房心室的功能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心脏的自身代偿作用,在早期可能并没有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因此那些长期摄入酒精且没有出现明显症状的饮酒患者并没有重视酒精的危害并缺乏对其的认识。长期大量摄入酒精会导致心脏舒张收缩功能受损。在组织学上表现为心肌细胞的坏死和纤维化。而酒精作为世界上消费最频繁的有毒物质,长期大量地摄入会对人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目前国内外对健康饮酒者左心房
目的:本研究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分别采用初始中等强度他汀加依折麦布联合与中等强度他汀单药降脂方案,并根据《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血脂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界定的标准,对比观察两种降脂方案对超高危ASCVD患者短期LDL-C达标率的影响,探讨行PCI超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
背景高血压是是引起心脏、脑、肾及血管等重要靶器官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认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氧化应激、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及血管重塑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没食子酸(Gallic acid,GA)是一种多酚类植物化合物,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我们最近研究表明,GA对压力超负荷诱导的心肌肥大和功能障碍具有保护作用。但是,GA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目的探讨瓦房店市2008-2018年10年间急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状况,分析干预时间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从而明确瓦房店市高危胸痛患者的医疗水平,为今后瓦房店市胸痛中心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医院电子信息系统显示瓦房店市县级医院在2008年1月-2018年1月急诊胸痛患者共8468例,其中ACS胸痛患者7855例。本研究选取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211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中高血压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要素,持久性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进而可引起心室肥厚,心肌收缩功能减退,最终发生心力衰竭。唾液酸转移酶7A(Sialyltransferase7A,Siat7A)是CMPNeu5Ac:Gal NAc-Rα2,6-唾液酸转移酶,有学者在不同基因背景的高血压大鼠的肥厚心肌组织中筛选近两万种基因,其中Siat7A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