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增长离不开能源作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由于资源禀赋制约,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主导地位。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导致中国面临着能源安全、环境污染以及气候变化等诸多问题。从能源安全角度来看,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高度依赖于国外进口,2019年两者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72.6%和42.6%。从环境污染来看,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生态恶化问题。比如,2019年有53.4%的城市超过空气质量标准,主要污染物包括PM2.5、O3以及PM10等。从气候变化来看,中国CO2排放屡创新高,2019年中国化石能源CO2排放总量高达98.3亿吨,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8%。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争取在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但在能源消费居高不下和二氧化碳排放屡创新高的情形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为了缓解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相关问题,中国需持续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并加快发展绿色经济,以推进高质量发展。本文重点关注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研究内容是政府干预视角下中国城市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着眼于政府干预对能源效率提升、污染物减排以及绿色发展的影响。本文收集了一整套中国城市层面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经济增长等相关数据集,采用多种线性规划和经典计量经济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文章首先探讨了城市层面能源消耗的差异特征,然后实证检验了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具有目标约束与财政激励的节能减排政策、环境管制以及财政支出等不同政府干预手段对城市能源效率提升、污染物减排、经济增长以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第一,分析城市能源强度收敛问题。城市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由化石能源消耗造成的,要深入理解城市层面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状况,需从城市层面的能源消耗入手。本文手工整理了中国193个城市的能耗指标,并基于具有数据驱动特征的对数t检验、俱乐部收敛和俱乐部合并算法,分析了能源强度的收敛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对收敛俱乐部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能源强度在所有样本城市和不同区域的城市不存在收敛,但俱乐部收敛和合并算法最终确定了四个收敛俱乐部;此外,有序Prob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是影响俱乐部收敛的重要因素。第二,探讨经济增长压力对能源效率改进的影响。作为政府干预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经济增长目标管理是中国各级政府层面上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地方政府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整体把控。本文从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入手,基于手工收集的城市层面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实证分析了具有典型政府干预特征的经济增长压力对能源效率改进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压力不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但在区域维度和时间维度上存在异质性影响。具体来说,经济增长压力对能源强度的抑制效应在经济增长压力较大的地方更为显著;而随着国家发展阶段的转变以及“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经济增长压力对能源效率的抑制作用不再显著。第三,评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ESER政策)对污染物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影响。ESER政策是具有目标约束和财政激励的双重性质政策,是城市节能减排的示范工程。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 ESER政策对污染物减排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ESER政策可以有效地平衡污染物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地方政府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了减排,但减排效应仅显现于示范期内。进一步分析表明,ESER政策对于非政策目标污染物PM2.5浓度没有显著的促降作用。第四,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城市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清洁空气行动)是中国政府为了治理空气污染制定的典型环境规制政策。基于非径向距离函数,本文构建了城市层面绿色生产效率指标。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准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清洁空气行动对绿色生产效率的政策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清洁空气行动显著推动了中国城市绿色生产效率的提升,且政策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另外,分样本分析还发现,环境规制更为严格或者资源禀赋更为丰富的区域对清洁空气行动更为敏感。第五,分析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对城市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财政支出的变化是政府职能调整的重要依据,是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本文采用动态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财政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对绿色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对其中的潜在影响机制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财政教育支出和科技支出对绿色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这说明增加教育和科技支出有利于推进经济的绿色转型;但在资源丰富程度不同的地区,效应存在一定的异质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财政科技支出和教育支出分别通过科技活动和人力资本密集型活动推动绿色经济增长。本文识别了不同政府干预手段在城市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中的作用,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且契合实际的政策建议,文章的结论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的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