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汉语介词“打”“从”“在”“当”“对于”“关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本文以北京《益世报》(1919-1939)和老舍《四世同堂》为核心语料,并以《红楼梦》、《儿女英雄传》、《小额》、《春阿氏》、邓友梅文集、王朔小说等以北京话为方言背景的语料为参照,从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等方面,考察这些介词的使用情况。发现这一时期介词的具体分工更加明确,有些介词的使用范围扩大、使用频率增加,有些介词的语法意义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介词和介词复合结构。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单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也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做了简要说明。第二章介词“打、从”研究,在对所考察语料中介词“打”“从”及复合结构的使用情况详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构词能力、语法意义、使用频率等方面归纳总结了介词“打”“从”的异同。发现这一时期介词“打”的构词能力更强,介词“从”的语法意义更加丰富,且使用频率更高。第三章介词“关于、对于”研究,首先分析了“关于”“对于”的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并比较分析了“关于”和“对于”的异同。发现民国时期,二者不可互换使用,二者的语法意义侧重点不同:“关于”偏重于“范围”,“对于”偏重于“对待”;二者与介引成分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与主语的位置关系不同;“关于”可作文章标题,“对于”不能作文章标题。第四章介词“在、当”研究,通过考察相关语料,发现这一时期介词“在”可与句首或分句句首时间、处所成分搭配,使用范围扩大;“当”可与“……(之)时/的时候/的时节”时间成分搭配,使用频率有所增加。第五章结论,首先对民国时期的介词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其次简要探讨了介词特点产生的缘由,指出这一时期介词个性特点的产生,既与当时白话文运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休戚相关,也与所调查语料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