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快速扩张、人口数量的膨胀以及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全球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人类的不合理生产生活活动导致许多重要的生态脆弱区、生态重要区以及生态敏感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劣,自然灾害频发。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重要的生态战略保护地,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生态敏感区的三峡库区的生态安全,以三峡库区典型县域江津区为研究对象,在了解区域自然环境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两个角度,评价江津区境内空间上的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并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为基础,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江津区生态安全格局,以期为江津区生态保护、城市扩展以及三峡库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等内容提供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江津区的生态敏感性以中度敏感性和轻度敏感性为主。中度敏感性和轻度敏感性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45%和25.76%,分布的空间表现较为分散,以破碎化为主,分布在整个研究区。高度敏感性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57%,集中分布较为明显,这些区域主要以山地为主,林地分布较多。不敏感性和极敏感性分布面积较少,在整个区域中所占的面积分别为11.20%和7.02%,不敏感性集中分布于中部偏南区域,极敏感性分布的空间特征较为显著,主要表现为以条带状为主,如沿长江分布、沿条带状山体分布等,研究区的生态敏感性存在着一定的地域空间特征。(2)江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呈现出北低南高的状态。极高价值等级主要分布于江津区北部的长江一带,占江津区总面积的4.52%;高价值等级主要分布在江津区北部的―四山‖区域和江津的南部区域,面积为1272.72km~2,占比为39.55%;一般价值等级面积为1447.13km~2,占比为44.97%,占江津区近一半的面积,但分布较零散,主要分布于江津区的中部地区,原因在于耕地和园地广泛分布于此;低价值等级主要分布在北部长江沿岸的德感街道、几江街道以及白沙镇境内,此外,双福街道和珞璜镇北部靠近重庆主城的地方均有大量低价值等级,其他则零星分布于境内,低价值等级面积为339.18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10.54%;极低价值等级面积为13.19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0.41%,在研究区空间中无明显分布规律。(3)江津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中,不安全等级与轻度不安全等级的面积之和占江津区的总面积为55.84%,占江津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表明江津区土地生态安全整体处于一般安全以下。从各个分布等级来看,极安全等级面积为133.48km~2,占江津区面积的4.15%,主要分布于长江及其支流一带,在江津区北部呈带状分布;较安全等级的面积为929.63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28.89%,主要分布于江津区北部的―四山‖区域和云雾坪、江津区南部的四面山自然保护区、江津区西南部的滚子坪森林公园、黑山石森林公园以及零散分布于其他区域;一般安全等级的面积为357.92km~2,占江津区面积的11.12%;轻度安全等级面积最大,为1485.56km~2,轻度安全等级与中度安全等级交错分布于江津区北部和中部地区,这与该区域耕地和园地广泛分布密切相关;不安全等级面积为311.42km~2,占江津区面积的9.68%,主要分布在北部长江沿岸的德感街道、几江街道以及白沙镇境内,除此,双福街道和珞璜镇北部靠近重庆主城的地方均有较多面积的分布。(4)构建江津区生态安全格局。通过确定生态源地和城镇用地源地,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生态源地扩张阻力因子评价体系和城镇用地扩张阻力因子评价体系,并分别建立生态源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和城镇用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最后根据生态源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和城镇用地扩张最小累积阻力面确定阻力差值表面,从而确定高中低不同等级的生态安全格局。通过最短路径、水文分析方法等方式识别了区域重要的生态廊道、辐射通道和生态战略节点。江津区低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994.71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30.98%;中等级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297.90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9.28%;高等级生态安全格局面积为759.68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23.66%;其他区域面积为1158.86km~2,占江津区总面积的36.08%;识别出区域重要的生态廊道38条,生态战略节点14个。论文最后从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制定、构建全面多等级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以及生态安全格局的保护和监管三个方面提出了江津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以期为江津区的生态保护和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