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评价HCG日孕酮升高对子宫内膜的影响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ejo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测得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不孕症者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同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记录内膜类型,应用VOCAL与三维多普勒技术结合获得子宫内膜容积、内膜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化血流指数(VFI)三种血管容积参数,定量评估子宫内膜形态及血流灌注情况。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中HCG日血清孕酮水平升高对子宫内膜产生的影响,预测临床妊娠发生率。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不孕症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
  2.仪器:选用GEVolusonE8彩色多普勒高分辨率超声诊断仪,探头包括:RIC5-9-D凸阵腔内容积探头,频率5~9MHz。
  3.方法:于HCG注射日上午进行超声检查,嘱患者排空膀胱后采用截石位,经阴道超声检查显示子宫正中矢状切面,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记录内膜回声类型,应用VOCAL技术与三维多普勒技术结合取得子宫内膜容积、内膜血管化指数(VI)、血流指数(FI)及血管化血流指数(VFI)三种血管容积参数。每个病人测量三次,分别记录三次的VI、FI、VFI值并计算取其平均值。本研究中超声检查均由高年资妇产超声组医师进行。测得HCG日血清孕酮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法研究患者HCG日血清孕酮水平(P值)对IVF-ET临床妊娠率的预测情况,并得到各P值点的坐标(对临床妊娠预测的敏感度和1-特异性),获得HCG日孕酮升高的截断值,以此为界值,分为孕酮升高组和孕酮正常组对内膜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180例不孕症者中有84例妊娠成功,5例生化妊娠,2例宫外孕,89例未妊娠。临床妊娠率约46.6%。
  2.ROC曲线显示曲线下面积(AUC)为0.8,渐进Sig值为0.037(即P<0.05),截断值处敏感度为60.2%,特异性为96.6%,约登指数(Youdenindex)为0.568,截断值为孕酮水平1.29ng/ml。孕酮升高的比例约32%。
  3.孕酮升高组与孕酮正常组中患者年龄、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分析两组间内膜回声类型表现,孕酮升高组中C型内膜回声比例(47.5%)大于孕酮正常组(19.8%)(P<0.05)。
  5.分析两组间内膜血流类型,孕酮升高组Ⅰ型血流类型比例(72.9%)大于孕酮正常组(31.4%);孕酮升高组Ⅲ型血流类型比例(6.8%)小于孕酮正常组(30.6%)(P<0.05)。
  6.分析两组间内膜VI、FI、VFI,孕酮升高组的内膜VI4.89(2.89,8.19)小于孕酮正常组15.59(10.01,22.26)、孕酮升高组内膜VFI0.98(0.47,1.76)小于孕酮正常组3.49(2.08,5.25)(P<0.05)。内膜FI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HCG注射日血清孕酮水平对IVF-ET患者的妊娠结局有预测价值,孕酮升高的截断值为1.29ng/ml,孕酮升高的比例约32%。
  2.利用三维超声容积成像观察IVF-ET患者子宫内膜,结果显示孕酮升高组和孕酮正常组之间子宫内膜回声类型、子宫内膜血流类型及内膜血管容积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三维超声容积成像在IVF-ET患者HCG日血清孕酮升高对子宫内膜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中有良好的评估价值。
  3.HCG日孕酮升高组C型内膜比例较孕酮正常组高。
  4.HCG日孕酮升高组较孕酮正常组内膜Ⅰ型血流多,Ⅲ型血流少,内膜VI、VFI小于孕酮正常组(P<0.05)。提示孕酮升高组内膜血流灌注减少,内膜血管化程度减低。
  5.孕酮升高组和孕酮正常组患者的子宫内膜厚度无显著性差异。
其他文献
背景: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facioscapulohumeraldystrophy,FSH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神经肌肉疾病,国内报道的患病率约为1/20000。其发病率在肌营养不良中位列第三,仅次于Duchenne肌营养不良症(导致男性患儿迅速进展性肌无力)和强直性肌营养不良(引起男性和女性进行性肌肉无力和僵硬)。根据分子遗传突变特征可分为FSHD1和FSHD2两种类型。FSHD1(OMI
目的  通过比较D-gal诱导的和自然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在能量代谢和谷氨酸—谷氨酰胺代谢循环中的年龄相关变化,来判断D-gal诱导的衰老星形胶质细胞是否可用于替代自然衰老的星形胶质细胞以体外研究衰老机制和药物干预。  方法  1.取SD乳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纯化后体外培养10天(10-DIV)的青年星形胶质细胞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90天(90-DIV)构建自然衰老星形胶质细胞模型;用55mM的
学位
背景  寨卡病毒(Zikavirus,ZIKV)是一种黄病毒属病毒,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寨卡森林哨兵猴体内分离,之后仅有散在发病报道.直到2007年位于南太平洋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浦岛发生寨卡病毒大爆发,有严重格林-巴利综合症并发症报道.2015年巴西确诊寨卡病毒感染病例,首次报道孕妇感染后造成胎儿小头症、胎儿畸形.2016年2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寨卡病毒为公众健康紧急事件,对于寨卡病毒感染目前没有批
学位
随着抗菌药物的不断使用,细菌也进化出多种耐药机制以抵抗相应药物的作用,其产生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4种,分别为:①产生一种或多种灭活酶,例如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钝化酶、氯霉素乙酰化酶等;②改变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例如改变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等;③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例如形成生物被膜和丢失部分通道蛋白。④细菌主动外排机制。而携带这些耐药机制的基因可随质粒在不同细菌中进行
学位
期刊
期刊
背景:  卵巢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的生殖系统肿瘤之一,也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疾病之一。2016年,中国女性将近有30万例卵巢癌新发病例以及近10万死亡病例。大多数卵巢癌患者最终死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因此对于卵巢癌转移机制的研究至关重要。在卵巢癌临床标本和卵巢癌细胞系中发现Gab2过表达,而且在体外实验中,Gab2通过PI3K途径来促进卵巢癌细胞的迁移、侵袭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MicroRNAs
学位
线粒体是细胞中能量传导的细胞器,是糖、氨基酸、脂肪等氧化释放能量的场所。线粒体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所产生的ATP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线粒体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它的遗传方式有核基因遗传和线粒体基因遗传,线粒体基因和相关的核基因突变都可能造成氧化磷酸化缺陷,导致疾病的发生。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缺陷会导致机体多个组织、器官、系统出现功能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婴幼儿时期发病为主,致死率和致残率都
期刊
目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内,气候变化导致有害藻华(HABs)爆发的频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增加,对生态系统造成显著影响,并危害着人类健康。因此,关注气候变化背景下,有害藻华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如CO2),造成全球变暖,一方面导致海洋混合层变浅,使得海洋表层浮游植物接受的光照辐射增强,另一方面,过多的CO2溶于海水导致海水酸化(海水pH下降,溶解的CO2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