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末年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动、大变革的前夜,魏晋以降的很多新思潮、新风尚都萌芽于这个时期。自和帝始,豪族大姓势力不断膨胀,外戚宦官交替执政,东汉王朝的统治逐步走向衰微,危机四伏。自建宁元年(168年)即位到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在位22年。其在位期间,宦官势力发展到顶点,朝政异常昏暗,后期军阀割据局面逐渐形成,西北羌族、鲜卑、乌桓以及西南边疆各少数民族不断反叛,中平元年(184年)爆发的黄巾大起义给奄奄一息的东汉王朝再一次重创。不过灵帝并不甘于成为一个末世之君,他采取了诸多措施试图挽救王朝。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灵帝即位之前东汉的政治经济形势,指出当时东汉王朝面临着外忧内患的严重局面。统治阶级内部外戚宦官交替执政,奢侈之风盛行,边疆极不稳固,少数民族反叛不断,同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更是加深了统治危机。这一时期又是自然灾害的多发阶段,这对东汉中后期的经济状况造成很大的影响。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灵帝朝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以及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起到的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其中包括设置“侍中寺”,实行“三互法”,镌刻“熹平石经”,创立“鸿都门学”。这些改革旨在整顿吏治,新辟取士途径,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第三章从灵帝时期一个重要的事件“卖官”来看灵帝朝的财政措施。买卖官爵并非始于灵帝,却在这一时期达到空前规模,这与当时特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不开,并不能仅仅归咎于灵帝或者宦官的个人品质。这样大规模的卖官其后果是严重的,它大大加快了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步伐。第四章为全文的结语部分,就本文研究所得作了概括,并就汉灵帝时代对后世的影响作了简要的论析。本文对灵帝统治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举措进行了探讨,旨在寻觅魏晋时期政治制度、社会思想诸领域所发生的若干重大变化的源头。如果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相信对深入理解汉魏之际的变化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