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政策的核心在于“公共”,公民如何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以保证政策的“公平正义”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着许多问题。近年来,伴随着公民参与在实践中的发展与完善,多种参与方式的在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产生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共管理人员应该如何维持公民参与的代表性即政策的公共性与政府管理的效率性之间的平衡?公平与效率一直是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公民应该如何有序地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去?公共政策如何在不影响质量的同时体现公民的诉求和意愿?归根结底,公共管理者要运用其智慧,根据不同的情境选择不同的公民参与方式。公民参与不仅是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重塑政府的动力。加强公民参与和实现行政民主化正逐步成为公共管理改革的发展趋势。温家宝总理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那么,要保证公平正义就必须让公民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是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参与不仅在形式和实质上赋予公民表达自己利益的机会,保证公民获得影响自身生活质量的权利。公民只有通过各种参与方式才能进入到政府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从这一点说,公民参与方式是一种政治技术,它使公民参与不再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而具有实际操作的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政治学、公共管理学、政策学、行政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同时以善治理论、公民参与理论、决策科学等理论的思想和理论为工具,深入剖析了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失效的成因,同时在比较与借鉴其他国家公民参与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公民参与方式的优化结构。本文建议公民参与方式优化选择的标准应该是公平性和效率性,同时要兼顾科学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选择公民参与方式时,不仅要单纯地考虑参与方式的最优选择,还要兼顾相关因素的优化;另外,本文从实践的层面上对加强与改善公民参与方式提出措施和建议,以此优化公民参与方式的实施。第一部分梳理了公民参与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方式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规范性的探讨。重点对公民参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公民参与就是指公民个人或者社团组织通过一定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政治活动。建立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模型,以此来直观的分析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参与的机制以及参与的过程。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方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而找出我们的不足,对我国公民参与提出合理性与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首先探讨了我国不同时期公民参与方式的特点,比较了其优劣。重点关注了我国公民参与方式失效的问题,该问题主要表现在公民参与方式的被动性;公民参与透明性的缺失;公民参与方式质量低下;公民参与意识不足。公民参与方式失效的原因总结为六个方面,当代中国精英决策模式限制了公民参与的范围;相关公众的难题;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程度不高;公共管理者的错误思想;公民话语权的失效;集体决策所面临的困境影响了公民参与方式的效能。第三部分在以上探讨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发展与完善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参与方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首先,在对公民参与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需要考虑三个标准:公平性、科学性和效率性,然后根据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参与方式。在此前提下,本文认为发展与完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方式,要注意以下几点: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培育参与型政治文化,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建立与完善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消除公民参与的体制障碍;实现公众参与的组织化;克服公民参与过程的伴生现象。最后指出,公民参与方式的选择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和程序,更要保障其实质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