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盆骨折常伴发骶丛损伤及骶从撕脱伤,引起下肢运动、感觉功能障碍,并可能伴有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但目前临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骶丛撕脱伤的研究成为了目前骨科临床研究的一大难点问题。为进一步探讨骶丛撕脱伤的病理改变及治疗,动物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途径。鉴于大鼠在动物进化上比较接近人类,因此,大鼠常被作为神经损伤和修复的理想动物模型。因此,对于重物打击脊髓损伤模型,还是臂丛撕脱伤模型均已见报道。但对于骶丛撕脱伤的动物模型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解剖和肌电图,对大鼠骶丛结构及功能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通过不打开椎管造模,探讨大鼠骶丛撕脱伤的理想模型。本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基础上,通过光、电镜观察,结合Masson三色染色及免疫组化分析等,分析撕脱伤后患肢肌肉变化规律,为今后撕脱伤的治疗及时机的选择提供实验数据。第一部分大鼠骶丛神经结构及其支配肌群的探讨【目的】:分析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并分析各神经根对肌肉的具体支配功能。【方法】:选用20只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通过大体解剖了解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通过对L4-6神经根的刺激,分别检测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和胫前肌的肌电图,由此推断神经根对肌群的支配权重及定位关系。【结果】:20只大鼠中,L4-6型有17只,L4-5型3只,两大类型又分两种亚型。通过肌电图分析,我们发现,L4-5是坐骨神经支配下肢肌肉的恒定支,L6神经根主要参与小腿三头肌的运动功能,但有两只大鼠,L6不参与对三组肌肉的支配。【结论】:本实验基本明确了大鼠骶丛及坐骨神经的组成,利用肌电图的方法判定出大鼠下肢股二头肌、三头肌和胫前肌的神经根支配组成及权重,为建立大鼠骶丛撕脱模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部分大鼠骶丛撕脱模型的建立【目的】:成功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探讨其可行性。并研究撕脱伤大鼠患肢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选用20只成年火鼠,雌雄不限,不打开椎扳,在神经孔外撕断右侧L4-6神经根。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存活情况,对受试老鼠进行BBB评分;并对其进行体感诱发电位及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刺激电位检测,HRP逆行示踪,双侧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对比研究,以评价造模效果。【结果】:1、一般情况:术后6周,19只大鼠存活,生存率为95%,右下肢BBB评分为10.78+3.15,这正常大鼠为21分;2、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17只患肢未在双侧大脑皮层检测到SEP,造模成功率为89.5%3、辣根过氧化酶HRP示踪可见:2只大鼠脊髓节段内可见阳性反应,造模成功率89.5%。4、股二头肌、小腿三头肌及胫前肌称重及肌肉横截面对比统计学分析,差异明显。5、电镜检测发现撕脱侧肌肉出现萎缩、细胞核中间移位及出现肌卫星细胞等失神经支配征象。【结论】:大鼠椎管外撕脱L4-6造模,足建立大鼠骶丛撕脱伤模型较理想、可行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