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先天性脊柱裂、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均为常见的小儿先天性畸形,人群发生率分别为1‰-5‰、0.2‰-0.7‰,中国发生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根据目前研究结果普遍认为先天性脊柱裂和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均为多基因遗传病,而且是内在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致畸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这些畸形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病理改变复杂,而且没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因此,研究这些畸形的胚胎发生规律和早期诊断的方法,可以为畸形的早期治疗和预防提供必要的前期基础,对减少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经过系列研究,我们证实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多数存在明显的腰骶部脊髓神经发育异常。利用药物致畸制作动物模型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维甲酸和乙烯硫脲均可同时产生先天性脊柱裂、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这两种畸形。目前发现的畸形相关基因中Hox基因与这二种畸形均有关,SHH和Gli3基因是先天性脊柱裂和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的共同相关基因。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口服叶酸可以预防神经管畸形的发生,同时也能减少肛门直肠畸形和四肢畸形的发生。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假设:先天性脊柱裂、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生机制,它们的发生可能都是与胚胎期脊髓神经发育异常有关。蛋白质组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其核心在于大规模地对蛋白质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某物种、个体、器官、组织或细胞的全部蛋白质性质包括表达水平、结构、翻译后修饰、细胞内定位、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的研究,对蛋白质所执行的生理性、病理性生命活动做出最精细、最准确、最本质的阐述。蛋白质本身的存在形式、活动规律仍依赖于直接对蛋白质的研究来解决。因此,直接研究蛋白质的变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而且,随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进展,基于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IPG)的双向凝胶电泳和各种质谱技术结合,对蛋白质进行分离和鉴定,已经成为蛋白质组研究中的核心技术。以固相pH梯度等点聚焦为第一向的双向电泳技术是当前分辨率最高、信息量最大的电泳技术。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两种畸形动物模型在胚胎发育阶段的脊髓神经组织蛋白质组的表达情况和变化规律,在蛋白质水平探讨两种畸形之间的共同发生规律,为畸形的胚胎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基础资料。方法1、建立脊柱裂、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模型(1)将孕10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按160mg/kg体重用灌胃法给予实验组大鼠,对照组给予相应体积橄榄油。(2)孕21d剖腹取出胚胎,取出脊髓组织(范围:第12胸椎下缘至脊髓末端)。2、模型胎鼠与对照胎鼠脊髓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差异分析(1)提取胎鼠脊髓组织的总蛋白质,Bradford法进行蛋白定量。(2)等电聚焦使用Ettan IPGphorⅡ等电聚焦仪。聚焦后的胶条经两步平衡后进行SDS-PAGE电泳,银染、扫描后用ImageMaster 2D Platinum 6.0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寻找差异蛋白点。结果1、成功制作了脊柱裂、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模型孕21d剖检共获取胎鼠127只。对照组20只,维甲酸组中剖出存活胎鼠96只,死胎及吸收胎11只,其中给药无畸形组19只,单纯肛门直肠畸形组29只,肛门直肠畸形合并腰骶部显性脊柱裂组28只。2、维甲酸组胎鼠和对照组胎鼠脊髓组织双向电泳图谱差异分析结果使用pH3~10,24cm胶条获得分离较好的蛋白表达图谱,对照组获得可识别平均斑点数为1355±30个,给药无畸形组1425±48个,单纯肛门直肠畸形组1340±55个,肛门直肠畸形合并腰骶部显性脊柱裂组1056±68个。肛门直肠畸形组与肛门直肠畸形合并脊柱裂组间差异蛋白点有164个,87个在肛门直肠畸形组中高表达,77个蛋白低表达。有3个点仅在肛门直肠畸形组中表达,70个点在肛门直肠畸形合并脊柱裂组表达。结论初步获得了脊柱裂和肛门直肠畸形模型胎鼠脊髓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发现脊柱裂、肛门直肠畸形模型胎鼠与对照组胎鼠脊髓组织之间存在一些差异表达的蛋白点,为进一步研究脊柱裂和肛门直肠畸形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