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居民重要的口粮之一,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河北省2013年的小麦播种面积为237万hm2,总产量达到1385万t。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常年占全国的10%和13%左右,是居河南、山东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小麦主产省。本文以河北小麦生产为研究对象,采用历史事实与逻辑推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动态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生产发展历程、品种的演变更替、生产发展特点做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适合河北省小麦生产的建议对策。研究结果对指导河北小麦生产及产业化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建国后65年来河北省不同时期的小麦种植面积、生产目标、单产以及面积增加对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等指标将小麦生产发展划分为3个大阶段和9个小的阶段。1949~1980年为农村改革前小麦生产发展阶段,细分为4个小的阶段。其中1949~1958年为小麦生产恢复和发展阶段,其特点是面积增加、单产提高、总产得到较大的增长,单产提高和种植面积增加对总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4.3%和55.7%。1959~1964年为小麦生产下降阶段,种植面积和单产水平均下降,贡献率分别为-30.6%和-69.4%。面积的减少占主要地位。1965~1975年是以深耕密植为中心的栽培阶段,小麦生产得到稳步上升。小麦总产量增长55.4%靠单产的提高,44.7%靠种植面积的增加。1976~1980为小麦生产徘徊阶段,单产和种面积都有较大波动,造成小麦生产徘徊不前。1981~1997年为小麦生产稳步发展阶段,细分为3个小阶段,1981~1985年为低产向中产过渡时期,是小麦生产历史上第一个增产最快的阶段。1986~1992年为生产增速放缓阶段。1993~1997为中产向高产转变阶段,是历史上第二个增长最快的时期。1998~2013年为小麦生产恢复和结构调优阶段,细分为2个小的阶段,1998~2003年为连续减产阶段。2004~2013年为生产快速发展阶段,实现河北小麦生产“十连增”。同时也对后两大阶段小麦单产和种植面积对总产的贡献率作了分析计算,得出改革开放前小麦产量的增加,单产和面积的增加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改革开放后小麦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并对每阶段的政府政策变化、品种的演变、水肥的利用等方面对小麦生产的影响进行了梳理,展示了河北小麦由低产—中产—高产的演变过程。2、对建国后小麦品种特点的演变和生产中整地、培肥、灌溉技术的运用变迁历程进行了总结评价,结果表明河北小麦生产向着农机农艺结合、节水优质和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据此,提出河北省小麦生产发展的优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