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青光眼视神经视网膜损伤的机理,研究它是否类似是一种神经变性损伤的疾病。青光眼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损害、萎缩及视野缺损为表现的眼科疾病,目前是全世界占第二位的致盲眼病。病理性眼压增高是其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而在临床上有些人的眼压在正常范围,也发生典型的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有些人在药物和手术,眼压控制在正常时,病情仍继续发展。说明在眼压外,还有其他因素参与青光眼的发病?它有无可能与造成中枢神经细胞损伤的β—淀粉样蛋白和影响其裂解沉积的其它相关因素有关。从而寻找出新的青光眼视网膜视神经损伤的证据。方法通过研究收集青光眼眼球标本和采集的青光眼手术病人的房水标本,通过免疫组化的方法、放射免疫的方法,确定青光眼视网膜和房水中有无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及早老素蛋白的表达,推测青光眼视神经损伤是否与它们有关。结果通过研究摘除的青光眼眼球标本及收集的青光眼患者的房水标本,在青光眼视神经视网膜上发现有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及早老素的沉着和表达,在青光眼患者的房水标本与对照眼相比,β—淀粉样蛋白高于非青光眼患者。主要结论青光眼视神经损伤与β—淀粉样蛋白有关,很大可能是一种类似神经变性性损伤的疾病。目的:调查中国青海河南县高海拔地区老年蒙古族人群翼状胬肉的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6年6月至2006年9月期间进行了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调查。应用分层整群随机的抽样原则选取了40岁及以上的蒙古族老年人群2486名。翼状胬肉诊断后临床上分为三期:第一期(透明),第二期(介入一期与三期之间)和第三期(不透明)。翼状胬肉的相关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在抽样的2486名人群中,对2112名被调查者(84.9%)进行了检查。共有378名患有单侧(n=228例)或双侧翼状胬肉(n=150例),总患病率为17.9%(95%可信区间:16.3,19.5)。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趋式卡方检验P<0.001),视力则随着翼状胬肉分期的增加而减退(~2=97.759,P<0.0001)。翼状胬肉与Schirmer试验(≤5mm)(OR:2.4;95%CI,1.9,3.1),泪膜破裂时间(≤10秒)(OR:2.3;95%CI,1.8,2.9),较低的教育水平(<3年)(OR:2.1;95%CI,1.4,3.2),增长的年龄(70至79岁人群与40至49人群相比,OR:2.0;95%CI,1.4,2.8),以及其它危险因素独立相关。结论:在高海拔地区蒙古族老年人群中翼状胬肉的患病率较高,成为一种重要的健康疾病,主要病因为眼部的太阳光辐射和高海拔地区所特有的气候作用。应该鼓励和强调该人群在外活动时戴宽檐帽了和/或太阳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