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离子通道阻断剂对鳌虾STG幽门网络及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影响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dl_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节律性运动模式的产生机制是当前神经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中枢模式发生器(Central pattern generator, CPG),是指在没有感觉或中枢输入的条件下,能产生节律模式输出的神经元网络,是很多节律运动模式产生的基础,因此被作为研究神经网络功能的常用模型。甲壳类动物的口胃神经节(Stomatogastric ganglion,STG)由30个神经元组成,包含胃磨网络和幽门网络,是研究CPG的常用模型。20世纪70年代后,Selverston等人对大龙虾(The Spiny Lobster)的口胃神经系统(stomatogastric nervous system, STNs)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对STG中各种神经元胞体的性质及其在网络中的作用、相互间的突触联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鳌虾的STG包含两个CPG网络:胃磨CPG(The gastric CPG)和幽门CPG(The pyloric CPG),分别控制胃磨和幽门肌肉的活动。胃磨网络由7种11个神经元组成,表现为六相输出模式,幽门网络由6种14个神经元组成,表现为三相输出模式。研究表明,在简单的无脊椎动物中,决定神经网络输出模式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网络中各细胞间突触联系的特性,另一个是组成网络的神经元细胞的内在特性。而在细胞的众多特性中,特定的离子电流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细胞放电的模式。本研究以鳌虾的口胃神经系统为标本,以其口胃神经节内幽门神经元为研究对象,采用电生理学方法,用三种不同的离子通道阻断剂,阻断不同的离子电流,通过比较阻断前、后神经网络及其神经元节律性放电的变化来研究不同的离子电流在鳌虾STG幽门神经网络及其神经元节律性放电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鳌虾STG幽门网络三相节律放电特征及幽门神经元的放电类型在鳌虾胃腹部侧面神经纤维(Lateral ventricular nerve, lvn)上可记录到由LP神经元(Lateral pyloric neuron, LP)、PY神经元(Pyloric neuron, PY)和PD神经元(Pyloric dilator neuron, PD)依次放电形成的三相节律模式。LP神经元放电表现为:高幅值,频率前高后低,不均匀;PY神经元放电表现为:较低幅值,低频;PD神经元放电表现为:低幅值,高频。本研究中胞内记录细胞放电,共观察到三种放电类型:持续性放电;簇放电;有间歇期的持续性放电。2. CsCl对鳌虾STG幽门网络三相节律的影响施加CsCl后,三相节律周期与PY神经元的放电时程显著增加,静息期与LP神经元、PD神经元放电时程无显著变化;LP与PD神经元放电时程占整个幽门节律周期中的比例显著下降,PY神经元放电时程占整个周期的比例增加;在一个三相周期中,LP神经元与PY神经元放电时相提前。3.4-AP、ZD7288对鳌虾STG神经元放电的影响对于处在持续性放电模式的STG神经元,施加4-AP后,出现了能诱导出节律性放电的现象;对于处在簇放电模式的STG神经元,施加4-AP后,细胞放电活动增强。对于处在持续性放电模式的STG神经元,施加ZD7288后,未出现能诱导出节律性放电的现象;对于处在簇放电模式的STG神经元,施加ZD7288后,细胞放电活动减弱。
其他文献
dpp (decapentapletic)基因,属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超家族,是昆虫发育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最早在果蝇中发现并进行研究。拟黑多剌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隶属于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蚁科(Formicidae)、多刺蚁属(Polyrhachis)
秦岭和大巴山横贯中国中部,属东西走向山脉。两山系中间被汉江分离。秦岭最高峰为海拔高度为3767米的太白山;而大巴山最高峰是海拔高度为3105米的神农架。考虑到这两山系的地理位置,以及它们拥有相似的地形,相似的气候环境,相似的动植物群,因此,通常将这两山系统称为秦巴山。根据中国动物区域划分,秦岭以东洋界和古北界为边界。秦岭也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同时根据中国北部和南部不同的气候,动植物群划分,秦岭也
烷基酚类化合物(alkylphenols,APEs)属于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ve chemicals,EDCs),其衍生物辛基酚(4-tert-Octylphenol, OP)是一种化学性质稳定的亲脂性物质,具有雌激素效应、毒性效应及致癌效应。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 SSH)是在转录水平上研究
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信息化教学改革中的焦点问题。基于混合式教学、有效教学以及产出导向法等教育教学理论构建高职大学英语口语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环节为着力点,构建互动开放联通的教学生态系统。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试验,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人溶菌酶(human lysozyme, hLYZ)是一种碱性球蛋白,在人的体液、细胞和组织中分布广泛。人溶菌酶能够参与机体多种免疫反应,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防御因子,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增强机体抵抗力。但是天然人溶菌酶的提取比较困难,成本较高。本研究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来表达重组人溶菌酶,其关键在于高效表达载体的制备。本研究采用连续三步基因抓捕法,用人LYZ基因组序列,从翻译起始位点(ATG)到翻译
凝血因子Ⅶ(FⅦ)是凝血过程中重要的辅助因子,并且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第一蛋白酶,在Ca2+的作用下和组织因子结合转变为活化的凝血因子FⅦ(FⅦa)并启动凝血。凝血因子Ⅶ活性的变化对败血症伴休克、高血脂症、心脑血管病及肝脏疾病的防治与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凝血因子Ⅶ既可以有效地纠正肝病患者凝血异常,也可以治疗血友病,它的原料为人源性血浆,而血浆极为短缺的形势使得目前凝血因Ⅶ一药难求,延误了某些患
算子空间上的保持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众多学者非常关注的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考虑保持一定的性质,子集,以及算子空间等不变的保持问题.一些有关特殊积的保持问题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兴趣.由此,本文研究了矩阵代数上保持自Jordan积的线性映射和算子空间上保持自Jordan积的可加双射的特征.在研究上着重利用保持自Jordan积映射特有的良好性质,由此获得所涉及到的保持映射的结构特征.全文分为三章,各章
隐种是两种或者更多的形态上无法区别的生物群组中的一种,它们满足生物物种的定义,也就是说产生了生殖隔离。在生物学上,一个隐种复合体是一组物种,随着DNA分析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种复合体被发现。通常,隐种复合体内的单个物种可以通过多源分析资料加以区分,如比较DNA序列分析和详细的生活史研究。隐种复合体内的物种可能是一些近邻群体、同域分布或者有时是异域分布。隐种复合体不同于正在经历物种形成过
紫外线B (UV-B)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信号调控着植物的生长发育,但目前对其信号转导机制却知之甚少。动物细胞中研究已表明异三聚体G蛋白参与了UV-B辐射信号的传递,但G蛋白是否也参与植物细胞响应UV-B信号的传递却并不清楚。在植物气孔运动的研究中,许多证据表明G蛋白参与了脱落酸、胞外钙调素、病源激发子和臭氧等多种刺激调控气孔运动的信号转导过程,且其作用是调控信号分子过氧化氢(H202)和一氧化氮(
本文,首先介绍了效应代数和序列效应代数的概念.其次,引入了对偶效应代数的概念,举出典型对偶效应代数的例子.再次,给出了对偶效应代数的性质以及效应代数与其对偶效应代数的关系.最后,对序列效应代数和水平和的一些性质进行了讨论,给出两个效应代数水平和的结构和一些性质结论.本篇文章共有三章,其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效应代数的研究现状,在预备知识中引出偏序集、上确界、下确界、格效应代数和序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