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科普教育:社团、场馆和技术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jpos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科学”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的群体性追求。然而,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发动是被迫的,科学在中国近代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动力与阻力并存,充满了挣扎和奋斗。这种情况在科学教育领域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近代的科学教育在思想上流派纷呈,且与近代其他的种种教育思潮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科学教育的落实和推动上也表现出主体的多元和手段的多样化。本论文关注的就是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在民众科普层面的落实和推进情况。 论文以近代的科学技术社团、公共教育场馆以及新兴教育技术为研究对象,探讨近代社团、场馆和技术的科普功能,从这三个方面构建近代科普的历史图景。论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 引言部分简要论述了选题的理由,界定了基本概念,回顾了已有研究,确定了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确认了中国近代科学社团产生的时代背景,描绘了清末戊戌变法之前和之后,及民国时期的科学社团的总体发展情况,分析了不同时期科学社团的整体特征。同时,以浏阳算学社、中华学艺社和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为例介绍了中国近代科学社团的科普活动。 第二章分别梳理了图书馆、博物馆、民众教育馆和科学馆的产生及发展的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些公共场馆的科普功能。其中,图书馆、博物馆和民众教育馆的科普功能只是其附带的,同一类别中的不同场馆对科普的重视有天壤之别,而科学馆设立的宗旨就是为了“普及民众科学知识”、“推行通俗科学教育”,是专门的民众科普机构。 第三章介绍电影技术和播音技术在科普领域的运用。由于民国时期电影、播音技术和科普的结合才刚刚起步,因此这一部分把电影科普和播音科普置于教育电影和教育播音的整体发展中加以描述。 结语部分简要回顾了近代的科普历史,对“科学教育怎样才能深入民众”等问题作了反思。
其他文献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议论文写作教学在高中作文教学中又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写作是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也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之间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生存环境不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项目。在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部分内容已经
胜任特征是能把某职位中表现优异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别开来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这些特征可以是认知的、意志的、态度的、情感的、动力的或倾向性的等等。胜任特征的研究途径可以分为差异心理学研究、教育和行为学研究、以及工业与组织心理学研究。许多研究者已经对很多领域人员的胜任特征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人对人事干部的胜任特征进行过科学研究。建立人事
教育作为一种直面人的生命、为着人的生命的事业,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每一个个体都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扫除了大量的文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不少民族地区的学员脱盲后由于缺乏相应的巩固提高而出现复盲的趋势,同时,新的社会形势对民族地区的扫盲后继续教育也提
教学评价,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较为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实施、教学过程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提出了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