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作特征(特别是不利工作特征)产生工作应激,工作应激引起劳动者的短期疲劳(即恢复需要)。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疲劳状态将会日益加剧;长期过度疲劳会损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导致过劳死。理论认为,恢复需要是工作应激长期积累过程的重要中间环节。然而,目前还没有实证研究按规范的步骤检验恢复需要在工作应激与长期健康结果之间的中介作用。另一方面,以往工作应激理论大都关注工作应激积累过程的心理机制,而对该过程的生理机制(如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反应)关注较少。再者,过去相关研究采用唾液、血液和尿液皮质醇作为工作应激的生物指标。然而,这些生物指标在反映工作应激的长期积累时存在局限性,从而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不稳定。本文旨在从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研究不利工作特征导致恢复需要及其慢性积累过程。具体而言,第一,由于目前还没有中文版恢复需要量表,本研究先基于荷兰学者Sluiter的英文版恢复需要量表翻译出中文版恢复需要量表,并初步检验该中文版本的信效度。第二,采用横断设计,验证恢复需要在多种工作特征与长期健康结果之间的中介作用。第三,采用头发皮质醇为生物指标,探讨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与工作特征、恢复需要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果如下:第一,初步翻译中文版恢复需要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英文版恢复需要量表是单维度结构的量表,由11个是非判断项目构成。使用经翻译-回译的中文版在从事不同职业的554名中国劳动者中进行施测。结果显示,该量表的单因素模型拟合指数良好,x2/df=2.19,RMSEA<0.05, GFI=0.97, NFI=0.96, CFI=0.98, IFI=0.98。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8,分半信度为0.77。与个人疲劳、工作疲劳、情绪耗竭和去人格化以及生命活力等效标显著相关(ps<0.001)。这些结果表明,中文版恢复需要量表符合单因素模型,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作为短期工作疲劳的测量工具。第二,以455名女性护士为被试,通过多层回归分析验证结合Sobel检验恢复需要的中介效应。将关注工作要求-控制模型、工作付出-回馈不平衡模型和情绪劳动模型所强调的工作特征,即工作要求、工作控制、付出-回馈比、过度投入、表层表现和深层表现;长期健康结果关注躯体化和情绪耗竭这两个慢性疲劳症状。结果显示,工作要求、付出-回馈比、过度投入和表层表现正向预测情绪耗竭和躯体化(ps<0.001),深层表现负向预测情绪耗竭和躯体化(ps<0.001)。工作要求、付出-回馈比、过度投入和表层表现正向预测恢复需要(ps<0.001),深层表现负向预测恢复需要(p<0.001);恢复需要正向预测情绪耗竭和躯体化(ps<0.001)。恢复需要在工作要求、付出-回馈比、过度投入、表层表现和深层表现与情绪耗竭和躯体化之间存在中介效应(ps<0.001)。这些结果提示,工作要求、付出-回馈比、过度投入和表层表现所产生的工作应激会引起短期疲劳,短期疲劳的积累会进而导致长期健康结果;深层表现则通过减少短期疲劳的产生,进而降低短期疲劳积累对长期健康的负面影响。简而言之,该发现首次证实短期工作疲劳是工作特征所引起的工作应激与长期健康结果之间的中间环节。第三,探索在慢性工作应激-疲劳积累过程中的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反应。以43名幼儿园女性教师为被试,采用心理量表测查工作应激及短期疲劳积累(即恢复需要),采集后脑枕部的头发分析贴近发根1cm发段中的皮质醇浓度,使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法计算工作特征、恢复需要与头发皮质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付出-回馈比、表层表现与头发皮质醇浓度正相关显著(p<0.01,p<0.05),而恢复需要与头发皮质醇浓度负相关显著(p<0.01)。这些结果提示,付出-回馈比和表层表现所引起的工作应激会增强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活动,而短期疲劳会减弱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活动。总之,本研究演示了慢性工作应激-疲劳积累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生理机制。研究结果提示,短期工作疲劳可来源于多种不利工作特征,又通过积累导致慢性疲劳。同时,不利工作特征会增加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的活动;而劳动者应付不利工作特征的后果(即短期疲劳积累)会减弱垂体-下丘脑-肾上腺轴的活动。本研究的结果对制定工作疲劳监测、预防和干预措施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