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腰椎一直都承受着很大的重力,同时日常生活中我们又经常进行像转身、弯腰、伸腰等动作,加重了腰椎(特别是L4-L5)的负担。因此,腰部很容易发生损伤、产生疾病,据统计,40岁以上的人下腰痛的发生率高于60%。目前,人们主要通过探测竖脊肌的弯曲放松现象间接的研究下腰痛。其中关于弯曲放松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重的变化、对脊柱负荷的变化以及身体姿势改变等方面。在日常的劳作和运动中,相关肌肉的发力不当或过度疲劳等因素会造成腰部伤病。本文通过研究与腰椎稳定性、协调性有关的大腿后群肌在疲劳状态下对腰弯屈放松现象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下腰痛、竖脊肌损伤机制提供更多参考。研究对象:实验选取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长清湖校区)15名(男)受试者,年龄22±1岁,身高180.3±6.9cm,体重71.7±11.4kg。受试者均身体健康、无下腰疾病及肌肉疲劳等状况。研究方法:采用德国Biovision多通道表面肌电仪分别采集大腿后群肌疲劳前后左右两侧竖脊肌、左右两侧股二头肌EMG信号;运用数码摄像机(Sony-DCR-TRV17E)对受试者的屈伸动作进行拍摄;肌电信号与录像同步的方法,采用一个发光手电筒,屈伸动作开始和结束,同步点亮合关闭发光手电筒;运用JDP—2型电子节拍器,设定频率为1/s,来控制受试者屈伸运动匀速进行。利用瑞士产CON-TREX TP50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进行股后群肌疲劳的测试,设定被动-向心收缩的运动模式进行膝关节屈的测试,首先,测试受试者大腿后群肌收缩的最大峰力矩(受试者进行3次角速度为120°/s的被动-向心收缩,取测试结果的最大峰力矩),然后,受试者进行一定时间(时间设定值大于30分钟)的右腿膝关节被动-向心运动,当运动出现的峰力矩连续3次小于最大峰力矩的30%时,则判定大腿后群肌疲劳。要求:实验过程中受试者双手交叉抱于胸前,测试过程中必须均匀的用全力进行。研究结果:1)右腿或左腿股后群肌疲劳前后,躯干最大倾斜角α和最大屈腰角β没有显著变化(P>0.05)。2)右腿后群肌疲劳前后股二头肌MF值分别为95.70±12.96、77.22±6.32;左腿后群肌疲劳前后股二头肌中位频率(MF(Median Frequency))值分别为107.28±36.69、84.05±8.79。结果说明:测试腿后群肌有明显的疲劳现象,而非测试腿与竖脊肌没有疲劳。3)右腿后群肌疲劳前后,肌电关闭时刻关闭角α的值分别为87.91±2.43、63.5±2.73,肌电关闭时刻关闭角β的值分别为51.65±4.26、36.46±5.41;左腿后群肌疲劳前后,肌电关闭时刻关闭角α的值分别为90.76±3.33、73.02±4.07,肌电关闭时刻关闭角β的值分别为55.83±7.24、46.09±4.98,实验表明:在左腿或者右腿股后群肌疲劳下,竖脊肌的工作时间都变短了,即弯曲放松的时间变长了。4)股二头肌与竖脊肌一样,也存在弯曲放松现象,但股二头肌呈现不同的肌电状态:有的受试者左、右股二头肌都出现弯曲放松现象,有的只有单侧腿出现弯曲放松现象,有的都没有出现弯曲放松现象。研究结论:1)股后群肌疲劳后,疲劳腿的股二头肌MF显著下降,有明显的疲劳现象出现,竖脊肌和非疲劳腿MF疲劳前后无显著差异。2)左腿或右腿后群肌疲劳对躯干最大弯曲角度(躯干倾斜角、屈腰角)没有显著性影响。3)左腿或右腿后群肌疲劳时,竖脊肌肌电关闭时刻,躯干倾斜角α和屈腰角β变小并有非常显著差异;竖脊肌活动的时间减小了,弯曲放松的时间增大了。当竖脊肌停止工作,为完成弯曲动作和维持自身的体重产生的力矩,后背的非肌肉组织,如腰部的筋膜以及韧带可能会分担承受更多的力,可能就会增加了韧带发生损伤的危险。若经常在后群肌疲劳的情况下做一些与弯腰有关的训练动作,可能会增加下腰痛的发生率。4)左腿或右腿后群肌疲劳没有对竖脊肌和股二头肌的肌电及肌肉之间的协调性(相关系数Rxy和相位差τ)产生显著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