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卒中的发生通常是由于脑血管的堵塞所致。患者入院时的体温是卒中患者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治疗性低体温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脑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很有临床应用前途。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第一选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早期对于改善卒中的预后的临床效果早已得到共识。研究目的:系统评估临床中治疗性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文献检索:系统检索Medline/Pubmed, Scopus,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EMbase和CALIS等数据库并收集关于治疗性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影响的随机临床试验数据。纳入标准:1、所有文献均为英文且研究对象均为成年人;2、必须均为随机平行对照试验(Jadad评分≥3分);3、随访时间均为3个月;4、所有文献的评价指标必须均要求以改良Rankin评分对卒中患者进行评分,同时要求有死亡率、重要并发症相关的数据报道。排除标准:1、非随机平行对照试验或Jadad评分<3分;2、研究对象非成年人;3、文献内相关数据不全或经计算后仍不能获得者;4、非英文的文献。数据提取和分析:根据纳入标准,两名研究者分别对试验进行分析、数据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估,合适的试验纳入Meta分析。主要结果:一共有3篇文献符合meta分析的要求,一共有156位患者入组。其中参与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有77位,单纯溶栓治疗的患者有79位。各临床试验的人口统计学数据未见明显差异。核心低体温控制目标为32至35℃。三组施行低体温疗法的患者体温达标率为83.5%,分别使用了三种不同的体温冷却方式:血管内冷却、局部表面冷却及体表冷却方式。三种冷却方法在使体温达标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其中局部冷却方式在体温的监测上很难操控。体温冷却联合静脉溶栓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种并发症,最常见的就是寒战、肺部感染和颅内出血。其中寒战的控制常用的药物为哌替啶、丁螺环酮。2014年Pirronen等人的试验中加用了右旋美托咪啶以减少因哌替啶用量过大所导致的过度镇静作用。2011年Bi等人的试验由于采用局部表面冷却的方式,未见其报道有患者出现寒战,故未见其报道使用相关的抗寒战及镇静麻醉药物。肺部感染在低体温组里更常见(OR=3.83,95%CI:1.30to11.34,Chi=1.03,p=0.60,I2=0%),静脉溶栓联合低体温对脑出血的发生率(OR=1.27,95%Cl:0.62to2.59,Chi=0.27,df=2,p=0.60,I2=0%)、死亡率(OR=1.04,95%CI:0.41to2.62,Chi=1.52,df=2,p=0.47;I2=0%)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后的mRs(OR=0.96,95%CI:0.48to1.95,Chi=0.67,df=2,p=0.7,I2=0%)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来证实。结论:结果显示治疗性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会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肺炎的发生率,这就提示在未来的试验研究当中是否需要研究一下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治疗性低体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出血发生率、死亡率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亦没有改善急性脑卒中的严重程度,仍需要更多的临床随机试验来进一步观察。目前试验证实了治疗性低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