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铜翣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近年来,在陕、晋、豫、甘四省不断有新材料出土,学术界关于铜翣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在文献记载中,翣在两周时期多作为丧葬器出现。而目前所见考古材料显示,铜翣出现于西周中期至战国时期,使用者为贵族阶层,表现出明显的礼制特征。铜翣的定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考古学者最先根据铜翣的出土位置将其归为“铜椁饰”或“铜棺饰”一类,或者根据其形制特征称为“山字形器”。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虢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翣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近年来,在陕、晋、豫、甘四省不断有新材料出土,学术界关于铜翣的认识也逐步清晰。在文献记载中,翣在两周时期多作为丧葬器出现。而目前所见考古材料显示,铜翣出现于西周中期至战国时期,使用者为贵族阶层,表现出明显的礼制特征。铜翣的定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考古学者最先根据铜翣的出土位置将其归为“铜椁饰”或“铜棺饰”一类,或者根据其形制特征称为“山字形器”。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虢国墓地第二次发掘时,考古学者结合古文献记载,确认该类器为文献所指的“翣”。“翣”的材质有铜、木、竹、羽等,铜翣即由薄铜片制成,其整体或上半部分呈山字形,可拆分为翣体、两侧翣角和中部翣圭四部分。铜翣的背后常常发现有木板或木框作为背衬,下方装有木柄,表面发现有布帛、棉麻等织物作为包裹物。目前学术界缺少关于铜翣的类型学研究、使用人群和器用制度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以考古发掘出土的铜翣为基础,参考前人所做的相关研究,运用考古类型学、定量分析、情境分析和对比的方法,讨论了铜翣的类型、分期、器用制度、使用人群、起源与消亡等问题。根据铜翣的纹饰特征可分为四型。A型为兽面纹铜翣,分为两式:A型Ⅰ式仅应国墓地有出土,时代在西周中期至晚期;A型Ⅱ式在多处墓地均有出土,年代范围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早中期。B型为鸟纹铜翣,分为两式:B型Ⅰ式在多处墓地均有出土,年代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B型Ⅱ式均出土于芮国的梁带村和刘家洼墓地,年代在春秋早期。C型为人面纹铜翣,目前仅出现于甘肃的石家墓地和遇村遗址,年代在春秋早中期。D型为云雷纹铜翣,仅中山国墓地有出土,年代在战国中晚期。铜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西周中期至晚期偏早阶段为初始期,以A型Ⅰ式铜翣为代表,尚未分出翣角和翣圭部分,兽面最具原始性,纹饰写实、细节突出,应该代表了铜翣的早期形态;西周晚期至春秋早中期为繁荣期,有A型Ⅱ式、B型Ⅰ式和Ⅱ式、C型铜翣,此阶段的铜翣已具备翣体、翣角和翣圭各部分,形制发展成熟,类型多样,分布地域广,纹饰经历了从早期的繁复、写实到后期的简化、象征的变化过程;战国时期为消亡期,以D型铜翣为代表,体形变大,造型和纹饰均简化。铜翣是两周时期一种标志贵族身份的礼仪丧葬器物,其使用者包括国君及其夫人在内的上层贵族。在西周中晚期,仅姬姓贵族墓葬中有葬翣现象,到了春秋时期,地处关中的秦人也沿袭了周制保留葬翣习俗。战国时期,在鲜虞族的中山国墓地中出土铜翣。根据文献记载,天子葬8翣、诸侯6翣、大夫4翣。对铜翣墓中铜翣的数量统计后,发现铜翣多以偶数呈现,其使用数量并未严格按照礼制,存在越级或降级现象,但总体还是符合身份越高用翣数量越多的规律。墓葬中完整的铜翣多放置于棺或椁的盖板上,常常叠压或排列摆放,也有将铜翣放置于棺椁之间的墓室四周的情况,翣角则多散布于墓室四周。铜翣在缀合时有分体式和连体式两种,连体式即一体铸造,分体式即各部分分开铸造,再用铜片或铜钉等将各部分缀合。根据铜翣的出土位置和文献记载,确认铜翣为棺饰的一种。最早的铜翣可能脱胎于商周时期的青铜面饰,在春秋中期之后,铜翣消失,但其他材质的翣仍在丧葬中使用。
其他文献
近几十年来,相变材料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相变材料以潜热的方式储存和释放大量热量。这一特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储热介质,可用于解决可再生能源中供求不平衡的问题。然而,在相变材料使用中,存在液体渗漏、热导低、相变时产生体积变化、存在过冷和相分离等问题。上述问题限制了相变材料使用范围。为使相变材料更具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新制备工艺,较好解决了有机相变储能材料存在的渗漏、相变时产生体积变化等问题和无机相变材料难封
本文利用Berseron法研究一种以模量计算为主的通用性较强的操作过电压计算方法,它可以方便地和国内现有的电力系统稳态计算程序实行联算,计算各种非零初值的操作过电压问题。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计算含有多机多线路、多种非线性元件、时变元件复杂网络的合闸、分闸和重合闸过电压。在重合闸计算中,本文提出的加速衰减措施,可使重合闸的计算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3至1/10。
进入21世纪后,以“ABC”技术(AI、Big data、Cloud Computing)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伴随着4G通讯技术的广泛运用,人类社会已经发生剧烈的变化,随着在不远的将来5G技术的广泛运用,带给人类社会的未知性将会更难预测。如今,世界范围内的企业不得不面临一个技术迭代、政策导向、消费行为和竞争对手等外部因素都持续发生剧烈变化的一个外部环境。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或许企业现在还拥有
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企业越来越需要员工建言献策,来主动参与到组织的经营管理过程中。通过鼓励员工参与决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组织和管理者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团队学习和创新氛围,增强领导者的管理效能,而且还能够更好地识别、应对和预防环境中的潜在问题来改进现状,提升组织运作效率和绩效水平,激发组织的生命力。因此,针对影响建言行为因素的研究大量展开,形成了丰富的研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转的一类肺间质疾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纤维灶的出现,肺泡结构破坏,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肺功能下降,病情一般持续恶化,最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IPF是一种老年性疾病,发病率与年龄相关,随着社会老年化进程加快,近年来IPF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且目前并无有效的药物治疗
重症肺炎是一种进展性肺部炎症,可由局部感染快速演变为全身性感染,具有高发病率和死亡率。引发重症肺炎的病原菌种类复杂多样,而且针对不同菌种感染所使用的抗菌药物类型具有较大差异,所以早期病原学的获取不仅是精准诊断的基础,也是精准治疗和合理选择药物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大多数医疗机构所采用的传统病原菌检测方法常依赖于耗时数天的病原菌培养与分离流程,难以及时地为医务人员提供病原菌的分布类型以满足临床上救治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四株共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两株昆虫共生菌和两株植物共生菌。本文采用常规的菌株培养发酵手段获得次级代谢产物的粗提物,再利用硅胶正相柱、反相柱、凝胶柱、制备液相等手段对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最后利用LC-MS、NMR、X-ray等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天然产物结构进行鉴定,并对其中一些分子进行生理活性测试。本文最终通过解析相关数据以及文献检索对比确定了其中27个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其中新化合
中医事业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也是我国传承的国粹。在二十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长期规划,在此期间现代中药产业链不断的发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实施,为中国医药在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了法律支撑和政策护航,中医药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加。但目前我国的中医药行业仍然存在着企业数量多、龙头企业少,企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在各种利好政策下,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纷纷
自从两岸重启交往以来,保护台湾居民权益一直是大陆的工作重点之一。党的十九大之后,“同等待遇”原则在大陆全面推行。“同等待遇”原则关乎台湾居民在大陆活动的法律身份,本文以基本权利理论出发,进一步廓清“同等待遇”相关的理论问题。本文前两章分别介绍了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两岸的交流最初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各领域,台湾居民最初作为特殊的中国公民享受“比照外资”的待遇,最终“同等待遇”成为台湾居民的在大陆生
当今全球收入不平等现象日益加剧。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国劳动收入份额出现下降。部分学者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基于此,本文试图探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因素、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对收入差距产生的影响,为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的治理寻找新的切入点。本文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运用1978-2017年56个国家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IV、系统GMM方法,首先分析劳动收入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