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经济系数是在农用地分等中对土地经营效益进行横向比较的一个指标,土地经济系数的准确性、科学性直接关系到农用地土地经济评价结果与分等定级成果能否真正、恰当地服务于农用地的经营和管理。四川省地形复杂,地貌类型多样,气候差异大,将四川省划分为不同地貌区对其土地经济系数进行研究,有利于提高各地貌区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的精确性。同时四川省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的研究较少,区域划分过于笼统,采用的计算方法也没有结合地貌区实际,导致结果与实际情况差异较大。因此本研究将四川省分为成都平原区、盆东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五个地貌区,通过农业产值消耗法计算各地貌区各县的土地经济系数,分析其分布情况:选择四种作物作为各地貌区的基准作物,通过地统计学方法进行半方差函数分析,运用ArcGIS平台上的普通克里格和反距离权重方法对不同的地貌区基准作物与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进行空间插值,系统地研究了四川省不同地貌区整体土地经济系数及基准作物土地经济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四川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更新和完善提供精确的参数以及为四川省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农业产值消耗法计算得到四川省不同地貌区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总体趋势是成都平原区>盆东丘陵区>盆周山地区>川西南山地区>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其中成平原区土地经济系数最高的县为温江区(0.97),最低为安县和江油(0.81),盆东丘陵区土地经济系数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是广安县(0.92)和岳池县(0.59),盆周山地区土地经济系数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是荥经县(0.79)和古蔺县(0.62),川西南山地区土地经济系数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是盐边县(0.85)和越西县(0.60),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经济系数最高和最低的县分别松潘县(0.69)和道孚县(0.46)。(2)成都平原区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农业科技贡献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盆东丘陵区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业科技贡献率、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及土层厚度;盆周山地区农业科技贡献率、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是其主要影响因子;川西南山地区和川西北高山高原区的主要影响因素都为农业科技贡献率。(3)各地貌区水稻土地经济系数的最优模型是指数和高斯模型,玉米土地经济系数的最优模型为球形和指数模型,小麦和油菜土地经济系数的最优模型均包括球形、指数和高斯模型。成都平原区的四种基准作物的土地经济系数的最低值均出现在成都市区附近,而最高值分布在东北部区域;盆东丘陵区水稻的经济系数最低值出现在区域北部,而小麦和油菜的最大值却出现在该区域,玉米的最大值在区域的西南部;盆周山地区的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基准作物分布特征相差较大,几乎出现相反的趋势;川西南地区四种基准作物的最高值在区域的东南部均有分布,但最低值分布不统一;川西北地区四种基准作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大致分别分布在南部和北部。总体而言,四川省水稻、玉米和小麦的土地经济系数均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特征,最低值均在西北地区,而最高值则根据作物的不同而出现在不同的区域,这与自然环境条件息息相关。(4)整个四川省不同地貌区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呈现由成都平原区向东部的盆东丘陵区、周边的盆周山地区、西北部的川西北高原区以及川西南山地区递减的趋势;同时在分析四川省不同地貌区农用地土地经济系数的空间分布特征过程中,克里格插值法更优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