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前消渴文献及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fffdsa4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尝试从明清以前消渴学术源流的历代具有代表性的论述作一归类整理研究,使前贤宝贵的学术经验更清晰地呈现在今人及后学者面前,对今后的研究及临床疗效产生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同时本研究还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将明清以前治疗消渴病方药建立数据库,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因子分析。从方药的高频药物、剂型、性味归经等角度,分析研究明清以前各个历史时期和中医学整体上对消渴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和特点。方法本研究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运用文献学方法对中医诊治消渴证的学术源流探讨,按照历史年代沿革之先后,先秦两汉晋唐宋金元,对历代医家之论述,从流溯源,知其由来,审其变迁,从纵向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中医诊治消渴病文献整理研究,重点对消渴病的病因、病机、治疗进行分类研究,归类整理发掘,从横向进行研究。第三部分,收集《中华医典》(光盘版)明清以前有关治疗消渴病的方药文献,包括综合性医著、方书、专书、本草、类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多种古代医籍。归类整理,分析研究明清以前各个历史时期和中医学整体上对消渴病的辨证用药规律和特点。结果明清以前各医家多采用丸剂和汤剂来治疗消渴病,通过对其处方所用药物的种类和性味归经的研究,发现补益药、清热药,是治疗消渴病主要的两大类药物。药味以甘、苦、辛为主,重用甘药补益脏腑,质润滋燥,配伍苦药清热泻火燥湿,辛药发散行血,针对肺燥、胃热、肾虚、瘀血等不同病机辨证治疗。药性多选用寒凉药、温热药、平药,共奏补泻结合,寒热并用,刚柔相济,协同作用等功效。由药物归经可以推知,消渴病多累及多个脏腑,其中以肺胃肾三脏关系较为密切。通过因子分析得出明清以前消渴病常见的证候类型有津伤燥热、气阴两虚、脏腑气血虚弱等,治疗方剂多以清燥热、泄肺热,补益脾、肺、肾等脏腑的功效为主。治疗原则以补益脏腑、养阴生津、清热泻火、行气活血为主。药物配伍呈现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形式,如清热药与养阴药配伍、健脾药与祛痰药同用等。常用的治疗方剂有“白茯苓丸方”、“猪肚丸”、“人参汤”、“麦门冬饮”、“肉苁蓉丸”、“八味肾气丸”、“钱氏白术散”、“铅丹散”等。结论通过文献研究及统计分析,我们所在的课题组认为明清以前历代医家治疗消渴辨证用药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消渴病的治疗思路及金元时期的治疗思路。唐宋以前医家消渴病治疗方法主要以补益、清热为主,辅以利水渗湿,同时兼顾发散、收涩、理气、化痰等法的应用,显示出此期医家在本病治疗上更注重补益药的应用。金元时期炽热伤津认为是消渴病的主导病机,故此期治疗以清热、补益为主,辅以活血化瘀、理气等法。
其他文献
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COPD同样是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COPD是肺心病的
与以往通过资产专用性研究纵向一体化(纵向并购)的视角不同,文章以研发投入作为资产专用性的替代变量,研究在不同产品竞争市场环境下,资产专用性对横向并购行为与绩效的影响
以N-杂环卡宾——1,3-双(苄基)苯并咪唑盐酸盐(L1)和1,3-双(苄基)苯并咪唑六氟磷酸盐(L2)为配体,Ag和Au为中心金属原子,经金属交换反应合成了两个新型的N-杂环卡宾金属配合物
现今,大多数倒车雷达运用超声测距结合单片机智能技术,其作为一种倒车安全辅助装置在汽车电子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大部分产品仅仅是独立的控制单元,无法与车载CAN网络接
一、研究背景更年期综合征在祖国医学称之为“绝经前后诸证”或“经断前后诸症”,本病在古代医籍无单独记载,但其症状常散在“年老血崩”、“年老经断复来’,“脏躁”、“百
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由于其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点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广泛用于生物医药领域,以微胶囊和胶束的形式应用于药物/基因控制释放体系。本
宋代社会历史文化发展嬗变所引起的宋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均不同程度地对妇女的生活及行为 习惯、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宋代女子词人的嘱词作,于题材选择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对
<正>谭子虎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中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对眩晕、头痛、失眠、颤证、痿证、痴呆、健忘的中医药治疗具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跟随谭教授临证学习,
目的:选用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经验取穴并随证配穴,以期提高患者的视力及色觉功能。为国外使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提供可靠的临床理论依据。观察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
目的:通过收集近20年有关中医治疗产后发热的文献,探讨产后发热的中医辨证、治法和用药规律。对中医治疗产后发热的高频药物进行分析研究和整理,从中探讨组合出治疗产后发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