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侠片是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具东方韵味的影片类型,成为中国电影贡献给世界电影的一个独特电影类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佳绩。然而进入新千年,武侠片的创作进入了瓶颈期,不仅产量偏低,而且质量高者屈指可数。自2010年以降,武侠片创作有了新的趋势,《剑雨》(苏照彬,2010年)《刀见笑》(乌尔善,2011年)《武侠》(陈可辛,2011年)《倭寇的踪迹》(徐浩峰,2011年)《天注定》(贾樟柯,2013年)《绣春刀》(路阳,2014年)《老炮儿》(管虎,2015年)《刺客聂隐娘》(侯孝贤,2015年)《师父》(徐浩峰,2015年)等电影的出现,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令人欣喜的转机。虽然数量上仍然不多,但是作为类型片,创作者对于类型桎梏的尝试突破,对于风格化表达和作者电影的的追求愈加明显,或许这将成为武侠电影走出低谷,再一次繁盛的有利契机。基于这一特殊的文化景象、传统的学术研究惯例和分析研究的便利性,本文的研究范围为2011年及其以后的武侠片。在明确武侠片的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从文学史和电影史角度对于武侠片的历史沿革做一个梳理。在厘清武侠片当下创作现状和学术研究现状的前提下,运用类型片和作者电影这两个维度切入,梳理分析大陆、香港与台湾地区的武侠片创作,不仅在宏观上来把握当下武侠片的新趋势,也在微观上进行具体的影片个案分析和文本分析,尝试对当下武侠片新趋势做一个总结,对未来中国武侠片的创作提供一些参考,对其走向做一个展望。最终得出结论:武侠片在第二个十年以来,有了不少新的创作趋势:动作设计观念的革新、侠义表述的隐逸化、影像风格的多元化、类型糅合的深度开掘和武侠片价值体系的建构。武侠片在类型片的突围和作者性的追求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随着国内许多大导演的加入,电影工业体系的日渐成熟,武侠片作为商业片,应该会有更多优秀成熟的作品问世,被重新激活的广阔市场空间,也应有“艺术武侠片”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