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的现代工业及交通运输业的高度发达,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在现代社会并不罕见,并且会带来严重症状及并发症。其发生率较高,常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其病死率约为4.4%~16.7%。脊髓损伤后往往给患者带来严重后遗症,不仅运动感觉功能受损,而且往往同时合并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引起大小便障碍,同时肌力和肌张力出现异常及病理反射异常。常见的后遗症症状为截瘫和四肢瘫,较难恢复甚至将伴随患者的一生。在临床工作中,有些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可自行恢复一部分,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罕见,但是恢复程度非常有限,因此脊髓损伤的致残率非常高。目前,临床上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并没有特效药或者有效方法来治疗,各种治疗措施效果均达不到理想目标。SCI后之所以神经功能难以恢复,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损伤区微环境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s)是一种特殊糖蛋白,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轴突再生抑制因子,当脊髓损伤后,CSPGs在突触传递及脊髓再生恢复过程中起着抑制轴突再生的作用,严重阻碍了神经功能的修复。而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 ABC)可特异性降解CSPG,且不破坏其他组织结构。以往的研究已经证实BDNF是一种具有神经营养作用的蛋白质,BDNF可增加突触可塑性及神经发生,来促进神经细胞生存,从而使损伤的脊髓神经得以修复。目的:本课题建立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采用改良Allen’s法,于蛛网膜下腔置管,并经导管注射chABC以及BDNF,研究BDNF(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联合chABC(Chondroitinase ABC)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治疗与修复作用的研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A.假手术组B.生理盐水治疗组C.BDNF治疗组D.chABC治疗组和E.BDNF联合chABC治疗组,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通过BBB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组织病理观察,分别于大鼠脊髓损伤后的1天,7天,14天、28天、60天比较观察大鼠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1、所有动物术前运动均正常,BBB评分分值为21分,假手术组由于只打开椎板而不损伤脊髓,其术后分值结果改变不明显,其余各组伤后大鼠的双下肢全瘫,伤后第二天逐渐恢复,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C~E组要明显优于B组,在28天时后肢运动功能恢复速度最明显,此时BBB评分最高可达6.4分;2、诱发电位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在14天时SEP的潜伏期即明显缩短(P<0.05),在28天时MEP潜伏期与各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表明应用BDNF和chABC联合治疗能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能够使脊髓损伤大鼠的SEP和MEP的潜伏期缩短。其中,在脊髓损伤早期对SEP改善明显,后期对MEP改善明显。3、HE染色:各治疗组均有不同程度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其中,第C~E组与B组比较,胶质细胞增生较少,E与B组比较,明显减少。表明应用chABC及BDNF能够抑制脊髓损伤的胶质细胞增增生,联合应用BDNF和chABC效果最好。4、尼氏染色:在伤后1天,假手术组和各治疗组尼氏体由正常的虎斑状结构逐渐崩解,分解成细尘状颗粒,既尼氏体溶解。在7天左右时达到高峰。从第14天开始,尼氏体逐渐恢复形态,细尘状颗粒减少,可见散在斑块状,同时,着色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多。联合治疗组优于其他治疗组及假手术组。表明应用BDNF和chABC联合治疗对于促进轴突再生,促进神经元的修复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组和对照组。结论:1、BDNF及chABC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2、BDNF及chABC可以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可加快脊髓损伤大鼠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3、BDNF联合chABC应用效果优于单一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