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世界范围内,肺癌是导致癌症患者发病率与死亡率的主要原因。2018年,中国男性恶性肿瘤统计中,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总数的21.9%,位居第一位。而肺癌占女性恶性肿瘤总数的13.3%,位居第二位。与西方国家发病率降低相反,中国肺癌患者的发病率正在增加,且趋于年轻化。肺癌根据组织学主要分为两类,分别是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患者总数的85%。有2/3的NSCLC患者在诊断时已处于III/IV期。Erb B信号通路在肺癌、乳腺癌、胃癌等多种上皮起源的恶性肿瘤中表达增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属于Erb B受体家族。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可以对具有EGFR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应用分子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治疗已成为大多数EGFR阳性患者的一线治疗。与标准化学疗法相比,靶向治疗的出现对于控制疾病、缓解症状和延长寿命具有深远影响。NSCLC患者有较高的EGFR突变率,大约30%至40%的NSCLC患者具有EGFR突变。EGFR突变状态的确定对于肺癌患者进行分类及治疗非常重要。然而对于一些患者,由于检测费用昂贵或者肿瘤样本不足,很难确定EGFR突变状态。有研究发现放射学特征及CEA等血清肿瘤标志物与EGFR突变具有相关性。因此,探寻新型有应用前景的生物标志物来识别EGRF突变状态具有重要意义和潜在的临床科学价值。肿瘤细胞所在的细胞环境称为肿瘤微环境,它由边界、血管、淋巴管、细胞外基质、基质细胞、免疫/炎症细胞等组成。炎症参与组成NSCLC肿瘤微环境并在肿瘤进展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这些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有助于EGFR突变的积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和系统性炎症反应指数(SIRI)是由几种免疫细胞综合建立的炎症指标。这些炎症指标与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诊断的预测、疗效及预后的评估均有一定价值。研究显示,治疗前较高的NLR、SIRI水平或较低的LMR水平提示肺癌患者的不良预后。大多数研究者探讨了炎症指标与NSCLC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但关于NSCLC患者EGFR突变状态与炎症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很少。本课题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来研究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NLR、LMR、SIRI三种炎症指标的相关性。目的研究NSCLC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状态与NLR、LMR、SIRI三种炎性指标及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诊断首次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资料。经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筛选,共纳入136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比较EGFR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在各项临床指标、外周血三种免疫细胞及各炎症指标上的差异,来确定EGFR基因突变与上述三种炎症指标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1、EGFR野生型患者与突变型患者在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患者EGFR突变频率高于男性患者,无吸烟史患者EGFR突变频率高于有吸烟史患者,腺癌患者EGFR突变频率高于非腺癌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腺癌可以作为NSCLC患者EGFR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2、EGFR野生型与突变型在NLR、LMR、SIRI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R突变型患者治疗前LMR高于野生型患者,EGFR突变型患者治疗前NLR和SIRI低于野生型患者。与NLR和SIRI相比,LM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625,以4.29作为临界值所对应的敏感度为36.6%,特异性为86.2%。结论1、NSCLC患者EGFR突变与性别、有无吸烟史及组织学类型相关,女性、无吸烟史、腺癌患者更易发生EGFR突变。腺癌可作为EGFR突变的独立危险因素。2、LMR、NLR、SIRI与NSCLC患者EGFR突变具有相关性。EGFR突变型患者治疗前LMR高于EGFR野生型患者,LMR值越高,提示NSCLC患者EGFR突变的可能性越大;EGFR突变型患者治疗前NLR、SIRI低于EGFR野生型患者,NLR、SIRI值越高,提示EGFR突变的可能性越小。LMR对EGFR突变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优于SIRI与NL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