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达芬奇密码》的出版在全球掀起了一股“达芬奇密码热”。《达芬奇密码》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出版社使用了现代的“共谋”商业运做手段,但更重要的是作家为其作品注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打破了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界限。小说中真实的环境描写、涉及到的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以及有争议的历史事件和神秘组织都吸引了读者的眼球。但小说在受到广泛欢迎的同时,也倍受争论。争论的核心问题就是小说中所涉及的内容是否真实。本文对《达芬奇密码》的“逼真性”研究便由它为何会让人“信以为真”进而引发争论而来。这部小说中充满了形形色色的“符号”,这使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小说进行分析就成为可能。本文以符号学相关理论为框架综合运用文学反应动力学、格式塔心理学以及症候阅读的方法对这部关于“密码”的小说进行具体全面的“逼真性”研究。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首先概括性地描述了“达芬奇密码现象”,并对目前国内外对于《达芬奇密码》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提出本论文的中心论点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从作者丹·布朗的生平、其文学创作经历以及《达芬奇密码》一书的情节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同时符号学中的基本概念和本论文中所要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如:符号、符码、符号功能体和“逼真性”等基本概念也在这部分有所介绍,最终由此确立了研究步骤与研究对象。第三部分从“作者-文本”和“文本-读者”两个环节入手,详细研究了“逼真性”实现的过程。“作者-文本”环节讨论了作者使用的锚定手法(包括有:地素、时素和人素)、细节描写、反复保证以及多聚焦人物对于“逼真性”的实现的重要作用,并进行了详实的分析。“文本-读者”环节,则主要使用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型”理论以及文学反应动力学中的DEFT机制,分析了《达芬奇密码》在读者阅读阶段形成“逼真感”的原理,并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证和解释。第四部分则从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营造“逼真感”过程中出现的瑕疵和不足进行了全面研究。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对于小说的“结束”部分作者未能完成“完型”而导致“逼真感”的减弱。另一方面,小说中存在着受到广泛指责的两处唐突不可信的“相互关联”,对此本文就相关部分进行了“症候阅读”,从而从更深层面认识了《达芬奇密码》在“逼真感”方面的败笔之处。并深入揭示了之所以会产生这些唐突不可信的“相互关联”的原因。第五部分则对本论文所讨论的《达芬奇密码》“逼真性”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