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胶质细胞在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致神经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dhxh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血凝性脑脊髓炎是由猪血凝性脑脊髓炎病毒(Porcine hemagglutinating encephalomyelitis virus,PHEV)感染引起的主要危害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患病仔猪临床可表现出抽搐、尖叫、呕吐等明显的神经症状,提示PHEV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然而CNS先天免疫如何参与并影响PHEV感染过程,尚未有研究阐明。小胶质细胞作为定殖在CNS的专职免疫细胞,是CNS先天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CNS疾病中,不同的刺激以及CNS微环境改变会刺激产生不同的小胶质细胞免疫反应。小胶质细胞如何在PHEV感染过程中被活化,及其如何参与并影响PHEV感染,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本论文以小胶质细胞为研究对象,开展其在PHEV感染致损伤过程中作用及机制研究。本研究首先建立具有稳定临床表现及病程发展的PHEV滴鼻感染模型。基于此感染模型,应用病理组织学、q RT-PCR、ELISA等技术进行检测发现:PHEV感染可引起典型的病毒性非化脓性脑炎病变,包括神经元变性坏死、单核细胞为主的血管套、噬神经现象及胶质细胞结节的出现;PHEV感染引起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破坏血脑屏障(BBB)并募集单核细胞参与CNS免疫反应;PHEV感染可激活宿主的CNS天然免疫反应,以促炎免疫反应及Ⅰ型干扰素效应为特征,但是缺乏T细胞及介导Th2型免疫能力。为深入了解小胶质细胞活化在PHEV感染中的作用,首先探究了小胶质细胞与PHEV感染诱发CNS免疫各病理过程的相关性。通过PHEV动物感染模型、离体脑片活组织培养模型、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共培养模型探究PHEV感染过程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特征。在PHEV滴鼻感染模型中,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时空分布与PHEV、BBB破坏、单核细胞浸润、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相关,且小胶质细胞的活化以BBB破坏、单核细胞浸润为时间节点,呈现两种不同活化状态:感染发病前期的适度活化状态及发病后期的过度活化状态。发病前期的适度活化状态以胞体增大、分支变粗的形态学变化及细胞因子表达为特征,发病后期的过度活化状态以阿米巴样的形态学变化及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分泌为特征。PHEV感染离体脑片活组织培养模型,证明小胶质细胞能够独立于外周免疫发生适度活化。PHEV感染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共培养模型,证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是早期CNS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已被证明在多种嗜神经病毒感染和致损伤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推测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是参与和影响PHEV感染致病过程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小胶质细胞活化在PHEV感染中作用,及其与PHEV复制、BBB破坏、单核细胞浸润的相互关系,在PHEV滴鼻及灌胃感染模型的基础上,本研究首先使用米诺环素(Minocycline)处理滴鼻感染模型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证明PHEV感染发病前期小胶质细胞的适度活化抑制PHEV复制,减轻CNS病理变化;再使用PLX3397减少小胶质细胞,在PHEV滴鼻感染模型中,证明发病后期小胶质细胞具显著增强的增殖和活化能力,在PHEV灌胃感染模型中,证明发病前期小胶质细胞的适度活化抑制PHEV复制,对感染小鼠有明显保护作用;最后,使用氯磷酸盐(Clodronate liposome)分别处理PHEV滴鼻感染模型及小胶质细胞减少的PHEV灌胃感染模型,证明发病后期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依赖于单核细胞浸润,并与PHEV复制、BBB破坏共同构成恶性循环陷阱,共同加剧CNS感染及免疫病理损伤。小胶质细胞表达有丰富的微环境信号识别受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可介导其活化参与免疫或病理过程。本研究通过已有基因芯片结果,并结合基因丰度、细胞表达特异性筛选出感染发病前期、发病后期8个候选受体基因:P2X4R、IFNγR、IFNαR1、TNFαR2、TLR3、TLR7、RIGⅠ、MDA5;感染N2a细胞与Bv2共培养实验证明,N2a感染上清可引起小胶质细胞得适度活化,通过抑制剂实验鉴定P2X4R为小胶质细胞适度活化的关键受体信号分子;感染N2a细胞与J774A.1共培养实验证明,PHEV可感染并激活单核细胞系J774A.1,激活的J774A.1培养上清可刺激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通过受体抑制实验,鉴定IFNγR、IFNαR、TNFαR为小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的关键信号分子;最后使用小胶质细胞适度活化、过度活化上清分别处理感染N2a细胞,结果证明小胶质细胞的适度活化对PHEV感染的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而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则介导对PHEV感染的神经细胞的免疫损伤作用并促进病毒复制。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阐明了PHEV感染后宿主的先天免疫特征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特征,揭示了小胶质细胞在PHEV感染过程中不同活化状态对PHEV感染的作用及影响,并初步解析其活化的机制:PHEV感染过程中,小胶质细胞活化并参与CNS免疫保护及致损伤过程,一方面,在发病前期P2X4R参与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的适度活化能够抑制PHEV复制并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在发病后期IFNγR、IFNαR、TNFαR介导的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能够促进PHEV复制并加剧PHEV感染过程中免疫病理损伤。该研究结果不仅为小胶质细胞参与调控PHEV诱发CNS先天免疫提供了动物模型数据及资料支持,也为深入解析PHEV感染的免疫机制及致病机制提供新的角度,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其他文献
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我国2020年CRC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分别为55.5万和28.6万,且保持上升趋势。CRC是一类具有遗传特性的恶性肿瘤,约1/3的患者有遗传背景,5%~10%的患者可确诊为遗传性CRC。携带遗传性CRC致病突变基因的个体患CRC和其他肠外肿瘤的风险大大增加。遗传性CRC的筛查与识别可促进CRC患者的精准
学位
自然结构材料通常是在环境温度下由相对单一和脆弱的天然组分合成,但经过亿万年演化形成的高度有序多尺度微纳结构赋予了它们远超其基本组分的优异力学性能。贝壳珍珠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95 vol.%的文石片和5 vol.%的有机质组装而成的多尺度分级“砖-泥”结构使其强度与文石片相当的同时,断裂功相比于文石片提高了三个数量级。其非凡的断裂韧性主要来源于与结构相关的外在增韧机制,如片层滑移与拔出和裂纹偏转
学位
基于自陷态发光的低维杂化卤化物钙钛矿作为极具前景的单基质白光照明材料,不仅简化了发光器件的制备工艺,同时克服了传统多基质白光材料色度不稳定等问题,逐渐受到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低维杂化卤化物钙钛矿的发光效率较低,极大地阻碍了实际应用。高压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力学参量和极端条件,能够有效地减小原子间距离,增加电子云重叠和原子间相互作用,进而调控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是研究材料构效关系及其机理的有力
学位
精密驱动技术是精密仪器、生物医学、集成电路和空天科技等领域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上述高新技术领域对驱动装置结构尺寸、定位精度等技术特性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驱动技术渐显乏力。压电驱动技术是基于逆压电效应,以振动和摩擦为主要驱动方式的新型驱动技术。相较于传统技术,应用压电驱动技术的驱动装置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精度高、响应快和无磁场干扰等优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粘
学位
目的:优选六子明目颗粒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为考察因素,以浸膏量、总黄酮、总多糖提取率为综合评价指标,优选最佳提取工艺。结果:根据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结果,药材进行粉碎后,料液比1∶12、提取时间1 h、提取次数3次为最佳工艺。结论:该工艺稳定、重复性好、可行性高,适用于工业生产。
期刊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由单基因突变所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病理特点主要为心肌细胞肥大、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和结缔组织增生。HCM的发病率为0.2%,是青少年及运动员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可在任何年龄段发病,有显著的家族聚集性,家族性发病者占全部患者的50%,年死亡率约为1%~2%
学位
油污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随处可见,构建自清洁涂层可以使表面在水的作用下自动清除油污染,这避免了洗涤剂大量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洗涤过程的机械摩擦造成的能量消耗。亲水高分子由于表面极性基团的强水合能力已成为设计自清洁涂层的优选材料。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亲水表面在低表面能空气中的长期暴露会使表面极性基团自动向内翻转以降低表面能,这种表面重构会导致分子构型的转变,进而大大降低了表面的亲水性和自清洁能力。
学位
随着化石能源成本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寻找经济适用且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中太阳能备受关注。有机半导体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可替代无机材料的光电转化器件,它具有价格便宜、重量轻、柔韧性好以及可以通过卷对卷加工和大面积生产等优点。目前,聚合物电池已经获得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但是低的光吸收率,低的载流子寿命,以及载流子的复合仍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其中载流子复合严重制约着器件性能。为了降低载流子复
学位
内陆湖泊作为CO2和CH4排放的热点,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水产养殖是一种严重影响湖泊结构和功能的人为干扰活动,近年来我国开始实施“退养还湖”措施。准确评价“退养还湖”前后湖泊CO2和CH4通量的变化成为我国湖泊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太湖东南隅已有40年养殖史的东太湖养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法对东太湖“退养还湖”前后共四年(2018~2021年)的CO2和CH4通量进
学位
石墨相氮化碳(g-C3N4,记为CN)驱动的光催化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水中新兴有机污染物去除。然而,CN的活性位点少、电荷复合速率高以及可见光吸收范围窄等问题大大降低了其氧化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氧空位可以通过调控体系中不同界面反应,提升材料光催化性能。氮空位与氧空位结构相似且均为阴离子型空位缺陷。可以推断,氮空位也具有调控CN电子结构潜力,进而改善CN的上述问题。但是,光催化反应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多相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