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国秦汉时期北疆地带是中原王朝管理的重要区域,这一地区的边防设施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学界研究的推进和深入,要求我们从历史学角度分析边防体系与王朝兴衰的关系,从考古学角度探索历代边防设施在构筑方式上的创新。本文探讨的主要对象是战国秦汉时期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包括长城防御系统、交通驿递系统、烽堠通讯系统和军队驻防系统。拟对这时期这地区的边防设施体系的空间地理分布、构建特点进行综合研究。本文分为五章逐一探讨:第一章,首先探讨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在北疆地带长城的走向、现存遗迹情况。战国时期边防设施工程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发展的基础,秦汉边防体系都受其影响。遂有必要对燕、赵、秦三国在北疆地带构筑的长城的走向,构筑特点和沿线障塞分布现状进行讨论。第二章,重点剖析秦始皇时期在北疆地带构筑的边防设施情况。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举全国之力营造秦万里长城,将郡县制推向北疆地带,修筑秦直道便捷中央与边疆的交通。本章试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报告对秦始皇长城的起点、走向,秦直道的经行地等问题阐述笔者的观点,对沿线设施遗迹进行考古学分析。第三章,主要探索西汉时期在北疆地带的军事防御工程。汉武帝时代,驱逐匈奴,西汉疆域扩大至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打通通往西域的大门。西汉新筑阴山北麓长城和河西汉塞,从现存遗迹来看构筑方式各有特点。西汉政府将地方行政制度推至北疆地带,置都尉--部都尉体系。本章运用考古类型学对西汉新筑长城墙体进行归类,确定部分都尉治所的地理位置,结合考古资料分析治城的平面布局和军事作用。第四章,讨论东汉时期长城防御体系和驻防城防御体系。以往学界对东汉长城的研究不够深入,没有将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有效结合来探明东汉长城的分布和兴筑方式。本章结合历史记载和考古报告推测,东汉北疆长城防线呈东南走向,起自辽西郡、经右北平郡、渔阳郡、上谷郡、代郡,止于雁门郡北部地带。现存遗迹的密集程度反映出东汉政府对北疆防线十分重视。第五章,归纳总结战国至秦汉时期北疆地带边防设施的分布发展情况和构筑特点。早期的边防设施多依托山地、河流的走向构筑,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这一时期长城墙体构筑类型可分为石筑、土筑和土石混筑三大类,构筑材料基本与沿途地貌相关。烽燧系统起军事前哨的作用,障城发挥军事支援和牵制敌军的功能,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战国秦汉北疆地带的边防设施体系不仅具有军事作用,也对中原和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影响。通过本专题研究,战国秦汉时期北疆地带边防设施的沿革与空间分布情况可基本的得到还原;对考古发掘报告信息的整理归纳,亦能真实展示边防设施的构造特点、军事聚落的分布特点,让我们对古代军事戍防体系、边疆经营政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本专题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复原战国至秦汉时期军事防御工程的沿革和创新,对其构筑模式的分析,期待对当今的国防建设、边疆治理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