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委托—代理问题自现代企业模式产生,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两职分离开始就一直困扰着企业所有者。它是造成诸多公司治理问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一大因素。对于中国上市公司来说,由于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改制转型而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产权不清、公司治理结构混乱的历史遗留问题更加重了中国上市公司的委托—代理问题。发达国家的企业运用激励机制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中国政府决策部门及上市公司开始重视长期为中国忽视的公司激励机制建设。中国政府相关决策部门于2006年开始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股权激励实施的政策法规,拉开了中国推进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序幕。值此背景下,本文探讨研究适合中国上市公司经营背景的激励设计方案,对于上市公司如今正在进行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与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本文首先运用数学模型论证了激励机制对于防范委托—代理问题中的隐性道德风险的有效性和必要性,进而对激励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类,通过对各种激励模式的特点和适用性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较为适合目前中国上市公司实施的激励模式。在此结论基础上,本研究以2006年1月1日政府相关部门施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时间分界点,比较前后股权激励实施的相关制度环境,认为2006年后政府一系列法律政策的出台、修改及完善,已经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实施扫清了法律制度上的障碍。为了探究股票期权激励在中国上市公司实施至今的具体情况,本文对选取的样本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建立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与激励强度的回归模型,借助EViews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股票期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正相关,这说明股票期权对于提升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确实有较好的激励效果。然而,对经营业绩和股票报酬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却显示中国资本市场的弱式有效性。针对中国资本市场弱式有效及股票期权激励存在的自身缺陷,本文提出了股票期权激励方案的改进意见,建议上市公司采用以综合业绩指标评价体系为行权条件的指数化期权激励模式,并模拟实例证明其优越性及适用性。最后,文章针对中国在股权激励制度配套环境建设上的不足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基于此,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前人的研究成果、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论述了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代理理论从防范代理问题中的隐性道德风险的角度论证了激励机制存在的必要性,而人力资本理论论证了激励在人力资本使用中的关键性作用,并且对与激励机制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三章进行了激励模式的类型分析,对激励模式进行全面系统的分类,并综合比较分析了不同激励模式的特点及适用性,得出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是目前较为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模式。第四章分析了中国股权激励实施环境的变革。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后一系列法规的出台、修正及完善、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完成及公司治理问题的不断完善,基本扫除了股票期权设立中的股票来源、期权收入实现途径、股票期权所依附的公司治理、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障碍。第五章对股票期权激励、公司经营绩效与股价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股票期权对提升上市公司业绩有正面激励效果,但中国资本市场为弱式有效。第六章对股票期权激励设计方案的改进提出了建议。本文认为应采用以综合业绩指标体系为行权条件的指数化期权的激励设计改进方案,从而规避市场和股票期权激励自身上的缺陷。第七章则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配套的经理人市场及声誉机制建设、股权激励的税收优惠等三个方面进一步提出了政策建议。第八章结束语,对全文的总结及展望。